根生大地-焦裕禄永远活在咱的兰考 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奔腾的黄河水一往情深地吟颂着一个发生在岸边的故事——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他忍着肝痛,带领兰考人民治风沙、抗内涝、斗盐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今,他亲手栽种的那棵名为“焦桐”的泡桐树,已20多米高、树围3人才能合抱,它用高大敦厚的身躯、浓密繁茂的枝叶,守望着兰考大地在乡亲们心中,它就是焦裕禄的化身每当树叶在风中沙沙响起,那就是焦书记在和他们拉家常(一)乡亲们说,焦书记一直惦记着张庄,他在病危时还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兰考决口,大堤内形成了80多个风口、1600多个沙丘大风刮过,黄沙以排山倒海之势,吞田封路、拔树倒屋、填井堵河、灭村绝户……据《兰考县志》记载,自咸丰5年以来的100多年间,就有63座村庄被黄沙掩埋张庄位于黄河大堤东岸,是兰考沙害最严重的地方张庄村两有个50亩的大沙丘,传说是明朝的一个驿站。
因风沙肆虐,车马难行,路过这里“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故名“下马台”张庄村南有个全县最大的风口,风口跨度4公里,旋成的沙丘最高处达9.9米,比兰考火车站的房顶还要高1963年3月,焦裕禄为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来到了张庄听老农魏铎彬说,他母亲的坟每年冬春都被狂风扒开露出棺材后来他用了一个早上,从半米深的地下挖出淤泥,把坟盖住,狂风就再也刮不动了焦裕禄兴奋地站起来: “1个人1个早上封一个坟.100人、1000人、1万人、几十万人,干一年、两年、三年,用翻淤压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栽上树,种上草,岂不把骇人听闻的沙丘变成了锦绣田园于是,县委在张庄搞起了试点转年的1月26日,焦裕禄又来到张庄看到全村占地1100多亩的17个沙丘已封闭11个,沙丘上还撒了一些树种,春天即可发芽,长出小树,他立即建议县委在张庄召开了全县治沙经验推广现场会眼看着小树苗一棵棵拱出了土,村民们从遮天蔽日的风沙中总算看到了光亮谁料,就在此时,焦裕禄累坏了身子骨 “二害”未除,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临终要求组织把他埋在兰考的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兰考人民秉承焦裕禄的遗志,追堵风口,阻固流沙,寒来暑往,累月穷年!走进今天的兰考,只见亘古以来赤身裸体的沙丘全都披上了绿装。
张庄周围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矗立着12条防风林带,方田里长着茂盛的庄稼; “下马台”被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槐树林所覆盖,已成为“焦林”风景园;全县最大的风口枝干参天,美丽的鹭鸟前来这里生息繁衍……“大风起兮沙飞扬”成了这片土地不堪回首的过去;绿树蓝天成了这片土地令人心旷神怡的主色调乡亲们告慰焦书记:风沙锁住了!(二)乡亲们说,焦书记一直惦记着赵垛楼,他在病危时还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兰考地势两高东低,坡洼相连,河系紊乱,遇雨便成一片汪洋旧时兰考,久无同地洪水一来,县官拎着大印四处逃奔,脚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县衙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年治理,但内涝依旧是频频光顾兰考的一害?焦裕禄上任的那年,有IOO多个村庄成了泽国.30多万亩庄稼被水淹死为除水害,焦裕禄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为了弄清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追寻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水入河道就这样,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他都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地处低洼地区的赵垛楼受灾最严重,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曾一连七季绝收1963年开春,焦裕禄来到赵垛楼,指导乡亲们挖排水沟到了雨季,他又来到赵垛楼,到地里边查看水情,边调整排水沟走向。
几个月功夫,赵垛楼大大小小总共挖了72条沟这年秋天,一连下了9天暴雨天上下着,地上流着;天上下完了,地上也流干了赵垛楼的庄稼好像洗了个干净澡儿,不光获得了好收成,还破天荒卖了4万公斤余粮县里奖给他们2辆马车、10辆架子车、10匹骡子马那天晚上,在赵垛楼大队部,焦裕禄点着小煤油灯,坐在放倒的凳子上,凑着床沿儿,顶着阵阵肝痛,总结赵垛楼成功的经验遗憾的是,排涝泄洪在各个村子刚刚铺展开,焦裕禄就病情恶化逝世前几天,兰考正下着大雨,他被病魔折磨得失了神的目光里全是挂牵是啊,他怎能放得下?兰考人民秉承焦裕禄的遗志,挖河开沟、清淤修渠,冬去春来,草枯草荣!走进今天的兰考,农田里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建成了沟河相连的排水体系;全境内自西向东的黄蔡河、贺李河、四明河,自北向南的圈章河、三老河、金丝沟等6条主要河道,形成了西水东流、北水南流的排涝渠网横冲直撞的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滋润着沃野良田乡亲们告慰焦书记:内涝制服了!(三)乡亲们说,焦书记一直惦记着秦寨,他在病危时还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咋样?兰考地下水含碱量大、水位高当地下水上行,水分蒸发后盐碱留在地面,就形成了盐碱层兰考有盐碱地26万亩,白茫茫一片望不到头,别说种庄稼,连茅草都不生。
田,庄稼人的根田里不立苗,庄稼人就没有活路儿当时,焦裕禄在兰考车站看到叫人心酸的一幕: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上挂着尺把长的冰柱,逃荒的村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等待着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为治盐碱,焦裕禄跑到兰考有名的老碱窝,实地考察试验他时不时抓起一把碱土搓搓、闻闻、放进嘴里尝尝,告诉大家:“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碱性不同,治理办法也不同他通过找老农开座谈会,总结出了一些治碱方法:开沟淋碱、深翻压碱、打埂躲碱、就地刮碱……一天,他来到重碱区秦寨这个村有盐碱地30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焦裕禄见全村男女老少正在学习黄口大队深翻压碱的经验——先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然后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那时,正是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大家吃不饱肚子,干一阵儿就坐在地上喘半天粗气不能翻一锨就翻半锨,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到秋后他们竞深翻了800亩,种上了麦子为此,焦裕禄把秦寨树为斗盐碱的一面红旗,鼓舞全县人民向盐碱开战!可是,焦裕禄活着的时候没能看到盐碱地上长出的麦穗,他多么想看上一眼,看上一眼啊……兰考人民秉承焦裕禄的遗志,淋碱压碱、躲碱刮碱,月缺月圆,日落日出!走进今天的兰考,昔日的不毛之地已变成一个稳产高产的米粮仓。
秦寨盐碱地上沉甸甸的麦穗儿摇曳着丰收的喜悦;农民育种专家沈天民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兰考矮早八”创下黄淮麦区单产最高纪录:村村户户大囤满小囤流的麦子被装上火车,走出国门运往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从前贫瘠的兰考,如今成为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全国棉花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乡亲们告慰焦书记:盐碱根除了!(四)乡亲们说,焦书记一直惦记着老韩陵,他在病危时还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焦裕禄来兰考一星期后,便骑自行车来到老韩陵他挨门挨户到老乡家中走访,问吃的咋样,烧的咋样,看屋里有多少粮食,有棉衣、被子没有他还专门住进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与肖大爷三次彻夜长谈,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肖大爷告诉他:想治风沙最好种泡桐树,泡桐树喜沙壤、长势猛、扎根深.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儿焦裕禄听了非常高兴,说: “这个主意好!”老韩陵土质多沙,特别适合种泡桐树焦裕禄就在这里建起试验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泡桐树期间,他多次来到老韩陵,探索埋条育苗能不能成功?农桐间作布局咋样才合理?泡桐树如何才能尽快种植起来?1964年3月15日下午,焦裕禄最后一次来到老韩陵在试验场他发现埋条的桐苗出土了,一畦畦、一行行、一片片,绿得发亮,禁不住大声叫起来:“好哇!好哇!这家伙它出来了!”3月17日,在县里召开的干部大会上,肝病越来越严重的焦裕禄,一会儿用手按住肝部,一会儿用右膝顶住肝部,但他仍不忘强调: “在兰考种泡桐树是百年大计!泡桐树的价值不止是木材,它还对改变土壤、抵抗风沙、改良气候、绿化环境都有重大作用。
要立即行动起来,把所有能栽泡桐树的土地都栽上!”6天后,焦裕禄不得已离开兰考去开封治病,谁承想,这一去竞成永别!兰考人民秉承焦裕禄的遗志,种植泡桐、开发泡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走进今天的兰考,就走进了气势磅礴的泡桐之乡昂首云天的泡桐树落户在田间、路旁、村舍,绿色的桐冠把生机默默地呈现给天空;紫色的桐花将芬芳悠悠地撒在人间;挺立的桐林形成一道道阻挡风沙的坚固屏障;优质的桐木成为兰考人民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厚资源…..“泡桐树啊叶叶绿,看见泡桐就想起了您,就想起了您……”乡亲们告慰焦书记:您的精神就像泡桐树根生大地,催生出一个叫人刮目的新兰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