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成版《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一、 教学(一) 教学的意义(二) 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三)教学理念二、有效教学(一)有效教学的涵义(二)有效教学的原则1.激励原则;2.目标原则;3.参与原则三、有效教学的特征(一)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二)师生双向互动交往;(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四)教学有效知识量高; (五)高效利用时间; (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四、有效教学的标准(一)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Joint Productive Activity)以促进学习(二)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Develop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across the curriculurm)(三)学习标准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Making meaning:Connecting school to student’sLives)(四)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Teaching Complex Thinking)(五)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Teaching through Conversation)。
交往是人类最 基本的需要之一五、有效教学对师生的要求(一)促进教师有效地“教”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提升学生有效地“学”1.具有适度的学习动力;2.具有较高的学习执行水平;3.具有较高的学习监控水平第二节 学生的本质一、学生具有生命性(一)生命的自由性1.自由想象,让学生捕捉奇思妙想;2.大胆表述,让学生学会交流思想;3.积极尝试,让学生获取新的体验二)生命的完整性(三)生命的多样性二、学生具有社会性三、学生具有发展性四、学生具有主动性(一)自主性;(二)能动性;(三)创造性五、学生是教育对象六、学生是人类的一分子第三节 探寻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一、有效教学的策略(一)教学准备策略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P282.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二)教学实施策略1.有效讲授;2.有效互动;3.有效管理三)教学评价策略1.教学评价的设计策略;2.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二、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一)教学观念;(二)教学知识;(三)教学责任意识;(四)教学效能感;(五)教学能力;(六)教学机智。
第二章 关注学生“生命性”的有效教学技能与艺术第一节 生命的特征性一、发展的具体性;二、趋利避害性;三、体验性;四、发展的全面和谐性第二节 教学方法多样化:尊重生命的具体性一、直观教学法(一)运用实物、实景进行教学;(二)运用幻灯片进行教学;(三)运用图画进行教学;(四)运用颜色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暗示教学法(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二)关注学生的情绪;(三)紧密联系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四)注意节奏,增强艺术的暗示效果;(五)用图画增加暗示效应;(六)进行合理的教室布置;(七)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调和语速三、迁移教学法四、激“疑”教学法(一)因果法;(二)悬念法;(三)极端法;(四)反问法五、表演教学法第三节 赏识教学:顺应生命的趋利避害性一、赏识教学的内涵二、赏识教学的功能(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二)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三)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四)促进学生非智力的发展;(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六)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三、赏识教学的具体实施技能与艺术(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二)要给学生的表现创造机会;(三)实事求是;(四)引导学生的自我赏识;(五)赏识要因人而异。
第四节 情境教学:尊重生命的体验性一、情境教学的含义二、情境教学的作用(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环境;(二)尊重生命的内部自然;(三)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四)由“经验”转为对环境的“体验”,是知识和生活统一起来;(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技能和艺术(一)选择合适的生活情景;(二)通过“标志物”演示情境;(三)图片再现情境;(四)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第五节 系统教学:尊重生命发展的全面和谐性一、系统性教学的内涵二、系统性教学的功能(一)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四)使教学相长;(五)使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三、系统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技能和艺术(一)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二)教学计划要有连续性;(三)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整性;(四)教学方法要有控制性;(五)把握教学节奏第三章 培养“学生社会性”的有效教学技能与艺术第一节 教学的思想性一、教学渗透思想的意义(一)教学渗透思想有助于新时期教学理论变革,为科学的教学研究奠定基础二)教学渗透思想性有助于推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三)教学渗透思想性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二、教学渗透思想的实施策略(一)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挖掘教材中的教学思想,合理组织设计教学一)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思想第二节 目标性教学一、目标性教学的诠释(一)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1.三个概念的界定;2.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教学目标思考一)教学目标的基本理论: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2.情意领域的目标分类;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一)目标性教学的内涵1.目标性教学的概念;2.教学目标的设计:(1).教学目标应体现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教学目标的细化二、 目标性教学的作用(一) 目标性教学的导向功能;(二)目标性教学的激励功能;(三) 目标性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功能三、 目标性教学学的具体实施技能(一) 教学前的制定教学目标;(二)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三)依照教学目标实施评价第三节 分组教学一、 分组教学的作用(一) 教学组织形式述略;(二)分组教学的作用;二、 分组教学的实施技能(一) 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分组;(二) 制定合理的分组教学计划,了解分组教学的内容;(三) 针对不同的小组开展教学;(四) 对分组教学进行恰当的评价第四节 竞赛式教学一、竞赛式教学的定义二、竞赛式教学的作用(一)竞赛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二)竞赛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三)竞赛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学生获得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竞赛式教学的实施艺术(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评价阶段第五节 实习教学法一、实习教学法的界定二、实习教学法的作用:(一)实习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实习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实习教学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三、实习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准备阶段:1.做好实习教学的准备;2.教师要讲授实习要点,布置实习任务二)实施过程:P93(三)评价第六节 游戏教学法一、游戏教学法的概述(一)游戏教学法的界定;(二)游戏教学法的历史渊源;(三)当代课堂教学场域下的游戏教学法二、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一)游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游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三)游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游戏教学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认知能力;2.游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能力及思想素质;3.游戏教学法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三、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准备阶段P101;(二)教学活动P102;(三)教学反馈与评价第四章 立足于教育主体的有效教学技能与艺术第一节 探究式教学一、探究式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二、探究式教学的内涵P108-109三、探究式教学的意义(一)探究式教学与教育发展P109-110;(二)探究式教学与学生发展P110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条件(一)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内容;(二)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五)创设问题情境;(六)活泼融洽的课堂氛围;(七)良好的探究环境四、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艺术(一)探究式教学设计:1.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P112-113;2.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内容。
二)探究问题的创设:1.探究问题的内涵(真实性、具体性、解决的可能性) 2.创设探究问题情境的途径P115-117;(三) 探究教学的组织: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和相关资料; 2.解决问题、合作探究; 3.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辩证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四) 探究教学的总结评价1. 探究教学评价的原则P118-1192. 探究教学评价的特点P1193. 探究教学评价的内容P119 六、 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 不要把探究式教学理解成流程式教学(二) 不要把探究式教学理解成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三) 不要把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对立起来(四) 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动手做实验第二节 启发式教学一、 启发式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二、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一)客观性;(二)主动性;(三)互动性; (四)民主性;(五)发展性三、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P124-125四、 启发式教学的条件:P125-127五、 启发式教学的事是艺术:P127-133六、 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P133-134第五章 定位“教育对象”的有效教学技能与艺术第一节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意义P135-136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一)直叙引导式;(二)内隐启发式;(三)情感体验式 第二节 发挥教师的人格教育力一、 教师人格魅力的教学意义:(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因素P140-141;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P141-142二、 教师人格魅力的修养途径(一) 增强道德责任感;(二)主动学习;(三)培养丰富的感情。
P142-144三、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 旁征博引,拓宽视野;(二)用爱的精神触动学生的心灵;P144-147第三节 教学的组织策略一、 权威的形成及其合理向度(一) 教师权威的内涵P147-148;(二)教师权威的形成P148-149;(三) 发挥教师权威的合理向度P149-151;二、 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一) 用积极的态度处理教师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