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代文书选读译文

lil****a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3KB
约11页
文档ID:272060921
历代文书选读译文_第1页
1/11

求贤令(非全文)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那有德行的贤士,未必就能建立功业,而能建立功业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哪里诚实,苏秦又哪里守信了?然而陈平却奠定了汉朝的王业,苏秦援救弱小的燕国以此来说,士有欠缺短处,怎么可以不用他呢!”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非全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人,他的书法和音乐才华令人惊叹,他是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个有着让人回味的丈夫他胸怀坦荡、讲实话(不慕虚名而求实祸)、善权谋、善用人,他的各方面成就使他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当然,他也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政治斗争中的猜忌、狡猾也不少,毕竟那是生存的基础有别于曹操的那些“建安风骨”的古诗,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既是曹操展现政治思想又是展现曹操心声的奇文通篇实话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也凸现他个人独特的魅力这篇文章原载于裴松之注陈寿作传的《三国志•魏武帝纪》里曹操写这篇"令"时,正值北方广大地区刚刚安定下来,但人心并不稳定,内外政敌攻击他想“谋为篡逆”为了安稳人心,反击政敌,才写了这篇文章在本文中主要叙述了他起初的志愿只是要作好一个郡守,以建立自己的名誉后来感到世道太乱,于是想隐居读书射猎来等待天下的治理后来又被征为典军校尉后,愿为国建立功业,得到封侯,做了征西将军他在董卓之乱后兴举义兵,初举兵时并不打算多招募士兵这说明他自己的“志”本不广后来消灭了袁术、袁绍、刘表,平定了北方由于屡建功业,身为宰相,已经是过于所望他列举了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行事后,又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并无代汉自立之心他之所以不肯释兵权,完全是为了自卫,亦是为了卫国,为此目的,不妨受恩封,借此为外援,作为万全之计最后申明了让县的原因,在于不贪天之功,并以损谤。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这篇“令”以坦率而典重的语言说明他自己在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的本“志”心愿,并奉还大部分食邑(即让县),以“分损谤议”,表现出他的气度和见识,当然也流露出一些踌躇满志的神态译文: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那时很年轻,自以为本来就不是隐居知名的人,惟恐被国人以平凡愚钝的人看待,打算做一郡的太守,认真地处理地政务,来树立名誉,让世人能清楚地了解我因此在任济南太守时,开始铲除残暴,改变陋习,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就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宦官,因此遭到那些豪强的憎恨,恐怕给家族招来祸患,所以就借口有病,辞官回乡了 辞官以后,年纪还轻,看看和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自以为不老,我心里考虑:从现在开始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才和同年举孝廉的人刚举孝廉时的年龄相仿罢了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也就是居于偏远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后来征召为都尉,还没就职,就又改做典军校尉心意也就改变了想为国讨贼立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神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

而后遭逢董卓作乱,(我就)组织讨卓义兵此时纠集兵卒能够得到很多人,然而我常常自己限制,不打算更多募集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意见多,与强敌相争,或者变成意见的开始所以汴水一战我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还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以后(初平三年)作衮州刺史击败黄巾三十万人接着袁术在九江冒用帝号,部下都向他称臣,城门定名为"建号门",衣着服饰都按天子的典制,两个妻子也预先争做皇后称帝的野心和计划已定,有人劝他马上就皇帝位,布告天下,他回答说:"曹公还在,不行啊!"后来我讨伐袁术,擒获了他的四员大将,俘虏了他的大批部属,就使袁术走投无路,彻底崩溃,发病死去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是他的对手,但又考虑到为国效死,为消灭割据安定全国的大义而献身,足以流传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又斩首而悬之示众了他的两个儿子接着刘表自以为是皇帝的同族,怀着邪恶的用心,忽进忽退,以窥测形势,占据着荆州,我又平定了荆州,这就平定了天下我身为丞相,作为臣子,地位的尊贵已达到了顶点,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愿望了 现在我说这些话,好像是自我夸耀,但是想叫人再没有什么说的,因此自己也就直言不讳了。

假若国家没有我,真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啊!或者有人看见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这类事,恐怕他们私下议论我,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胡乱猜测,我常常因此内心不安齐桓公、晋文公传誉至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虽然兵势强大,却还能够拥戴周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然得到天下三分之二诸候的拥护,(足以取商而代之),可是他仍旧服事商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这是强大的诸候能够臣服于弱小的天子啊!以前燕将乐毅逃往赵国,赵王想和他谋划攻燕,乐毅伏地流泪,对赵王说:"我事奉昭王,如同事奉大王一样我如果获罪,放逐在别的国家,一直到死,连赵国的贱役也舍不得加害,何况燕王的后代呢!"胡亥杀害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得到秦国的信任已经三代了现在我统帅三十万军队,我的力量足以背叛,然而我虽然自己知道一定会死,还是要遵从君臣大义,不敢玷辱祖先的教诲而忘掉先王的恩德啊!"我每读这两人的书,没有一次不感动得落泪的从我祖父、父亲到我,都被朝廷当做亲信并委以重任,可以算是被信任的了,到了子恒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我不是只对你们说这些,也常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刻地知道我的心意我对他们说:"想我死后,你们都应该出嫁,要让你们宣扬我的想法,让别人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啊我所以诚诚恳恳说出这些心里话,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滕》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的缘故 然而想让我随随便便放弃我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主管人员,自己回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呢?我真是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既然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要危亡,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以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现在改变主意准备接受,不是想又以此为荣,是想借此做为外援,做为万全之计 我每次听说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时,没有一次不感动得放下书叹息,深感其中有自省之处想到我凭借朝廷的威望,代天子出征讨伐,除去自己的弱势来攻克强敌,以小擒大,意中所图谋的事,做起来没有不如意的;心中所思考的事,推行时没有不成功的于是就终于平定了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使命,可以说是上天帮助汉室,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然而我的封地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我有什么样的功德能接受呢天下还未平静,不可以让位,至于封地,是可以辞让的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交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租税,姑且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毁谤和非议,稍稍减轻我受到的责难。

典故及其含义: 本文在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六自然段,举出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典故:齐恒、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接下来还以周公自况,作者用这些典故旨在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却无代汉自立之心,如同这些先贤所为啊 文章第四部分又举出“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典故这两个典故说的都是不受禄不受赏,只为忠君事国再一次强调自己并无个人所图,只怕辱没了主上的使命而现在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怎么承受得了呢!虽说天下尚未平静,不能交出兵权,但可让出封地这样就可以“分损谤议”了 文中所用典故,不仅服务于主旨的表达——每一个典故都紧紧围绕着虽无代汉自立之心,却又不能“离兵为人所祸”,而导致“国家倾危”,还要分损谤议,这样的中心,而且处处强化了全文的中心此外,所用典故事例典型,所引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名君、名相、名将,也由此映射出曹操深谋远虑的城府和凌厉群雄的气势。

出师表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达官显贵先帝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