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zussh****1496 文档编号:272012437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八年级初二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3比较阅读。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

2、音)。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

3、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4人的自然本性。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b示例:同上。背诵诗歌行路难(其一)导入新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

4、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

5、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问题研讨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6、: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

7、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竞背课文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抽查。己亥杂诗导入新课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讨论,明确: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8、量。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研读赏析背诵诗歌,思考问题: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思考讨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背诵诗歌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

9、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研读赏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竞背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

10、入新课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讨论,明确: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研讨赏析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

11、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教学设计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拓展延伸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

12、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思考讨论:1示例: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背诵诗歌布置作业1默写五首诗歌。2发挥合理想像,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现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