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变迁与坚守—生活在高原水乡的蒙古族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07KB
约8页
文档ID:272001569
变迁与坚守—生活在高原水乡的蒙古族_第1页
1/8

          变迁与坚守生活在高原水乡的蒙古族                    文 / 大明听说地处滇南的通海县有一支蒙古族后裔,是30年前我做学生的时候很快就实地去看了,几个同学到那里一住十多天,从生活习俗到故事小调,挨家挨户刨了个遍那次调查,留下几点够深的印象,感觉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个案后来又往来匆匆地去过几次,想探询的仍然还是当年那些有趣的话题:一个似乎只应该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间,如何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坚持下来,自成一个能够抱团取暖、坚守同一的社区,并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精致农耕的变迁……资料与数字我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些有关兴蒙乡基本情况的资料和数字兴蒙旧时是一个大村子,后为“新蒙生产大队”,直到1987年才正式设立兴蒙蒙古族乡兴蒙乡地处杞麓湖西岸,属平坝,北倚凤山,南望螺峰,乡政府所在的北阁村距离县城约11千米,距玉溪红塔区39千米,距昆明129千米兴蒙乡东西跨度3.74千米,南北跨度3千米,全乡总面积4.7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1111人/平方千米全乡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远近有名的鱼米之乡。

兴蒙乡下辖中村、北阁、下村、交椅湾、桃家嘴等5个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全乡有1700多户,5000多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近97%有资料称,在很长时间里,这里的非蒙古族人口几乎为零,后来有其他民族人口迁入,主要是因为男女婚嫁有一条路况不错的公路贴村而过,县乡公路网也十分通畅,交通非常方便兴蒙乡范围内早已村村通电、水、电视、网络等,其水利设施通过多年的建设,也比较完备,相对滞后的是饮用水,现在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兴蒙乡地处通海湖盆区,长期处于人多地少的状况,人均耕地不足1亩兴蒙乡的蒙古族群众历来比较重视教育,早在数百年前就开始在这里办学,至20世纪30年代初建起第一所小学现有乡办幼儿园、中心小学和中学各一所已基本实现“普九”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经试行过“双语教学”,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加上蒙古族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基本无法使用等多种原因,所以已经停止这里的文化设施较好乡文化站为一幢三层楼房,有比较好的相关设施,如舞厅、棋牌室、阅览室等乡内各村民小组均有一套完整的广播设备,每天早晚用汉语和蒙古语向村民广播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比较丰富,全乡有好几个老年协会,经常组织一些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和文艺演出,如舞龙舞狮等。

与此同时,传统的民间“跳乐”依然受到青年男女的喜爱30来年前,整个农村经济改革尚未开始的时候,兴蒙的基本状况就算不错,蒙古族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很长历史时期间形成的特有坚韧,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去年再到兴蒙,旧貌已经很难再见,变化最大的是交通和乡镇企业这里的农民先先后后办了不少属于自己的小企业,做豆腐的、修汽车的……这也许缘于他们长年形成的那种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驱动力,也许还与通海一带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氛围有关这里正在以比较快的速度步入城镇化久远而独特的760余年经历落籍云南通海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经历1253年,忽必烈领10万兵马征大理,平大理国后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以后十数年间,又先后攻占云南境内各地区史料上最早的记载为,统辖云南后的元朝在通海城设南路(后改临安路)路治,1280年,在距今兴[来自www.lW5u.Com]蒙乡30余公里的曲陀关建立“临安、广西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兴蒙乡一带的蒙古族,就是当时驻守这一带的官兵将士之后裔有3块碑刻对了解蒙古族入滇后之历史文化有重要资料价值,现存于北阁村的三圣宫内,分别是《都元帅府建文庙碑》、《授宣慰司总管始祖公讳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和《以垂永久》。

史料记载,真正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并不多当时,元朝在云南推行屯田制,这一部分蒙古族很可能是其中一部数年前,兴蒙乡曾经组织了一个“蒙古人历滇750周年”的庆典活动元朝一百多年,在云南的最后一任统治者称梁王在云南,元朝留下痕迹最深的,此君算是其中一人昆明附近至今有一座巍巍大山,即名为梁王山曾在云南不少地方的民间听说过一个有关梁王的故事说梁王兵败后,明军以巨额悬赏其人头梁王着平民百姓之便服,涂黑烟和黄土于面,只身潜逃,一路受尽惊吓和饥寒有一日,进了滇池边的一农户家里,乞其农家饭菜充饥农家主人待之为客感激不尽的梁王以银锭谢之,农家主人拒,称哪有受客人饭钱的事,如果想要钱,早把他这化了装的梁王告发了离开农户家,梁王一路后怕不已,而且悟出许多人生道理,从此不再图谋政事,隐身成平民百姓,平淡而终据称,史实是,梁王兵败后,不久就在滇池边的晋宁自杀想象一下,依照当时的情形,随着统治者的更迭,散布于滇的众多蒙古族,多已隐名去痕而求生存,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唯凤山脚下(即现在的兴蒙乡)的这一部分,仍基本坚持其蒙古族的身份,后来又有附近一些地方的蒙古族逐渐迁来,凤山一带,遂成为滇地区域内仅有的蒙古族聚居地进入明朝,这里的蒙古族弃戎为民。

为了生存下去,在杞麓湖里主要以捕鱼为生,兼有少量耕作,湖水水位逐渐下降后又主事耕作史料记载,他们是凤山脚下杞麓湖的早期开发者之一从最初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到后来成为平民,角色转换之间,种种为了适应生存需要而做的改变,应该是个足够精彩的故事看懂这个故事,也许还能够部分破解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云南何以长期成为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地方?云南这块土地何以具备如此博大自然的包容性,成就了至今被人津津以道的“多样性”?有时候,我会把定居在通海的这一支蒙古族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远离家乡外出谋生的人,这760多年的喜乐忧愁之间,当然是一段悠远厚实的经历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由于长期社会历史变迁,兴蒙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现状呈现出种种颇具意味的特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一具有独特意义的民族文化,已经先后受到了中外一些文化学者和人类学家的关注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兴蒙蒙古族远离蒙古草原的母体文化已达700多年,语言和文字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文字已完全使用汉文,语言则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云南蒙古族语言”据专家称,这种语言属由多种民族语言融合而成的“混合型”文字方面,最近一些年来,兴蒙乡曾多次派人到内蒙学习蒙文,但现在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书写标语等)使用蒙文。

在寺庙方面,相传这里的寺庙曾经不少,最有特色的是一所阿扎拉神庙,但经过百余年的天灾人祸,已基本上被毁坏现在的9所寺庙均为最近30年间重建而成 在饮食方面,兴蒙蒙古族已经完全本地化了,习惯与通海一带的汉、彝等民族差不多在服饰方面,兴蒙蒙古族男子的服饰现在已经完全汉化(据说在20世纪初,仍穿长袍、扎腰带,与北方蒙古族近似),妇女的服饰则很有特色,上装一套3件,颜色不同,长短相间,俗称“三叠水”,腰间扎一布腰带,服饰的不少细部和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痕迹,头饰则分别为婚前的凤冠帽和婚后用的包头“聪兀丝”,似有受云南少数民族影响的可能;在婚礼和葬礼方面,其基本过程和特征与汉族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有诸多相似之处清明、端午等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春节期间的活动略有不同,而“鲁班节”、“忆祖节”属本民族自己的节日,最近一些年,又开起了“那达慕大会”鲁班节”的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二,相传兴蒙蒙古族精湛的建筑技艺是鲁班所传,农历四月初二就是鲁班向蒙古族“班”传送“[来自www.lW5U.com]经艺”的日子,因此,每到这一天兴蒙的各种建筑工匠都要欢聚一堂,推举领头人,杀猪宰羊,祭奠恩师,并搭台唱戏,同贺建筑业的更大发展。

忆祖节”是纪念蒙古族落籍云南的节日,主要内容有:参与者在“三圣宫”向成吉思汗等三位先祖鞠躬致礼由长者讲述先民从草原来到云南通海的历程,颂扬先人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勉励后人继承发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另有文艺表演和集体会餐等那达慕大会”,时间在12月13-15日,每三年一届那达慕”意为娱乐,主要用于欢庆丰收,主要活动包括杀猪宰羊、集体会餐,表演各种丰富多彩并且有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开展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民间歌舞方面,兴蒙蒙古族十分喜爱自娱自乐的民间歌舞,包括对歌和名为“跳乐”的民间集体舞;在民间娱乐活动中,这里较有特色的是耍龙灯、划旱船,虽然耍龙灯、划旱船并非蒙古族特有,但却表现出兴蒙蒙古族由牧民变渔民,再变农民的过程,其中还穿插着一些怀念先祖先民的节目,如在名为“跳金凤凰”的娱乐中,金凤凰“口衔家信”即依托着对先祖故地的思念,此外还有摔跤活动等;在口传文学方面,有相当多的民间传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兴蒙蒙古族对漫长生活经历的记忆,以及他们质朴的审美观,比较知名的包括《阿扎拉》、《凤凰山的传说》、《神仙桥》等,民族歌谣则是对唱时的即兴所作,与其他民族的基本相似兴蒙蒙古族最有特点的传统技艺,体现在建筑方面。

这里盛产泥水匠、石匠和木匠有资料显示,这里的工匠曾参与建盖了包括通海秀山鼓楼、聚奎阁、清真寺,个旧宝华山的营庙,开远弥勒寺,蒙自四阁楼,昆明震庄宾馆、卢公馆等在内的特色建筑由于多年来“鲁班节”这一传统节庆的不断提升,兴蒙蒙古族的这一传统技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兴蒙蒙古族木匠在制造木船、水车、风车等方面的技艺也堪称精湛再有,这里的草编技艺和烹饪技艺,也都比较出名一直觉得,通海的蒙古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个案坐在其实已经“云南味”十足的农户家里,与他们交谈着,却总是免不了想用心捕捉某种与草原有关的气息行走其中,能够看见一种民族文化形态处于社会变迁中不断调整、适应的典型形态,近距离感受他们在这漫长过程中逐渐练成的与其他民族和睦共处的能力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