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卫国无私奉献 李正军1950年6月25日,美国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共中央果断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下旬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与朝鲜隔江相望,唇齿相依,这场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安全息息相关抗美援朝战争时的辽宁地区分为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旅大(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5个中央直辖市辽宁与朝鲜一水相隔,辽宁人民像当年支援解放战争一样,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抗美援朝战争后方基地的重任,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与支援,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组织号召参军参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中国人民多么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以医治长期战争的创伤但是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它的野心就是要以朝鲜为跳板伺机侵略我国领土,这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掀起了4次参军高潮,广大青年热烈响应祖国的召唤,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滨,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的生动场面。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后,辽东、辽西省政府发起了抗美援朝志愿报名运动,辽宁地区的广大青年,面对美军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踊跃报名参军,纷纷参军参战仅仅十几天,锦州市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安东地区有7800名青年踊跃报名1950年和1951年,辽东和辽西两省就有74374人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超额完成了补兵任务沈阳市有3390名青年学生、工人光荣入伍为准备足够的后备兵员以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东北军区命令,原辽东、辽西军区于1950年10月开始调整部队编制,成立整训团,接收训练新兵,到1952年,已组训三期,接训新兵329864名这些新兵经短期军政培训后,提高了思想觉悟,掌握了一些军事常识,提高了军事木领,分期分批补充到前线,增强了志愿军的战斗力,满足了战争的需要群众参军热潮遍及两省城乡辽宁人民继续发扬抗日战争“母送子、妻送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优良传统和解放战争“保家保田上前线”的革命精神,纷纷报名参军、参战桓仁县有位宋大娘,在日寇统治时期因饥寒交迫,有10个儿子先后被折磨致死,解放后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当她听到美国侵略者打到鸭绿江边,要来破坏和平生活时,便毅然把她身边的最后一个儿子宋茂英送去参加了志愿军。
海城县有不少农民写血书申请报名参军;义县东关村村长刘纯,带头动员儿子、侄子、外甥等30人同时报名参加了志愿军阜新东粱村翻身农民王广生在回忆解放前饱受地主剥削压迫的痛苦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时,流着眼泪说:“过去痛苦说不尽,现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美帝又想来侵略我们,死也不让他们来回家就动员他的次子参军,并积极帮助动员其他9名青年参军据不完全统计,辽宁仅1951年就有25.7万名优秀儿女参加了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至1953年,辽东、辽西两省参军参战人数达32万人此外,根据工作需要,辽宁还动员朝鲜语翻译3300余人,汽车司机3600余人,各种技术通讯人员4000余人,赴前线工作,这些优秀人员参军参战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增加生产捐献武器1950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辽东、辽西省政府组织全省广大工人群众开展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广大职工义务献工,努力增产,支援前线从此时开始,一场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在辽宁地区工农等战线上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1951年1月17日,东北第十五机械厂马恒昌小组提出5个竞赛条件,向全国工业战线挑战《工人日报》全文发表了马恒昌小组的挑战书,并发表评论,号召全国工人阶级积极响应马恒昌小组的挑战在工业战线上,各地厂矿纷纷响应全国劳动模范赵国有车工部和马恒昌小组的号召,积极参加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沈阳冶炼厂组织[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全厂职工制定了增产节约计划,千方百计地为国家增添财富,全厂提前完成了1951年增产节约计划的100%在农业战线上,广大农民也积极响应增产节约的号召,普遍开展了爱国丰产竞赛运动1951年3月,辽东省召开全省农林工作会议,动员春耕,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要求全省增产粮食10万吨1952年4月和7月,辽西省人民政府两次召开全省丰产村、组代表会议,向全国丰产模范颁发了爱国丰产奖状和奖章通过丰产竞赛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进了农业技术,创造了丰产经验,各省都涌现出一大批丰产互助组和个体户,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抗美援朝斗争创造一定的物资条件此外,为了改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减少牺牲,1951年6月,辽宁人民还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大规模的捐献武器运动。
辽宁人民踊跃参加,纷纷解囊,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安东市郊区著名爱国老人、老烈属宋传义,积极响应号召,将存款70万元全部捐献正是这样可亲可敬的人无私捐献,鼓舞了军队,推动了全省捐献运动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鞍钢工人阶级,争先恐后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增加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他们喊出:“工厂就是我们的战场,机器就是我们的武器,多生产就是多打仗,多生产就是多消灭美国鬼子他们纷纷献工献款,有的捐出了多年积存的银元,有的则捐出了整月的工资归国华侨工程师高豫和爱人将自己积攒多年的400元美钞全部捐献给志愿军,表达了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片赤子之心鞍钢工人总共捐献90多亿元,六架“鞍钢号”雄鹰飞向前线农民中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他们组织生产突击队,在炮火硝烟中抢种抢收,多打粮食,增加收入,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绥化县农民开展丰产活动,各互助组生龙活虎抢垦抢种,养猪养鸡,增加各种副业,共捐献50石粮,550多万元青年学生利用放学后和假期收集废铁,将劳动所得捐献出来沈阳市全市中学有600余名同学在暑期组织了劳动建设队,全体队员以无比的劳动热情,完成了3724立方米土方的平土运土工程,共收入6000多万元,全部捐献购买飞机大炮。
据辽西省统计,共捐献3408亿元,相当于235架军用飞机,辽东省原计划捐献32架飞机,结果达到72架辽宁人民捐献武器运动的开展,显著地改善了志愿军的技术装备,建立起实力强大的空军,从而增强了志愿军的军事威力,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1952年4月16日辽东省抗美援朝分会宣布:共收到全省武器捐款约1052亿,可购买战斗机70架仅安东一市就捐战斗机6架1952年8月1日,辽西省抗美援朝分会公布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31日全省武器捐献数字统计,共捐款约791亿,可购战斗机52架 全面动员保障战勤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下,辽宁各地广泛开展订立爱国公约,把各行各业、各阶层人民团结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下,努力参加生产建设,搞好各项工作,支援朝鲜战争辽宁地区各级政府于1950年11月增设了战勤机构,形成全面覆盖的支前战勤网络,专门负责战勤工作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赴朝担负各种战争勤务,有力地保证了前线作战对各种物资和人力的需要,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方,辽宁的各行各业全力以赴,保障前线的需要,“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要菜给菜,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为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辽宁全省17至50岁的男子、18至45岁的妇女,及有运输力的牲畜、车辆、船只,都承担了战勤任务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辽东、辽西两省出动民工2462297人次,占当时两省总人口的11.7%,占17至50岁男劳动力的52.95%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和农民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战地的运输和勤务工作,很多学校和医院组织了输血队其中有翻译、厨师、木工、船工、石匠及医务工作者3万余人,仅司机就达9301人辽宁地区参加支前民工组织担架8010副,出动大车133119台,船只6345只,抽调各类技术人员30071人,靠近朝鲜边境地区还组织群众抢修公路1453公里,修桥297座,有力地保证了前线作战对物资和人力的需要,为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确保支前战勤任务的完成,辽宁还积极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除了积极组织广大妇女中的党员、妇女代表、积极分子、军属、模范等参军、参战外,还在后方承担起挑送公粮、抢修公路、碾米、晒干菜、加工军服、看护伤病员等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支前战勤任务的胜利完成1950年10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命令,各铁路沿线成立了53个招待站,配备了547名十部,主要招待过往部队、伤员、担架队、车队和朝鲜人民军家属等,从建站到1951年5月,共接待过往人员 367.31万人次。
1951年,锦州市接收前线14批3904名伤员,一时无处安置,群众自愿腾出1695间民房,设500张床位,救治伤员抢救伤员急需输血,安东市金汤、元宝区,2000多人为志愿军输血58万毫升1950年11月,锦州市组成1886人参加的输血队,为1000多名伤员输血4.1万毫升安东市作为后方支援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城市,全市区近20万人全力以赴从事战勤工作为确保战机安全起降,1951年冬,安东市成立扫雪委员会,抽调1600名民工担负扫雪任务1952年2月扫雪委员会改称修建委员会,扩大为5200人,650台大车,负责机场的维修工作,他们发挥高度的服勤积极性,从未耽误过战机的安全起降安东铁路工人有210人自愿报名参加抢修队工作,冒养敌机随时轰炸的危险,三个月完成了11次抢修任务,创造了4.5小时架起707根枕木的奇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人民当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人物,出现了不少“龙虎中队”、“快输中队”、“顽强中队”、“突击中队”,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慰军劳军无私奉献辽宁各地还连续掀起拥军、劳军和慰问志愿军的热潮辽宁地区从城市到乡村,在如火如茶地慰问运动中,以热诚的心情踊跃捐献各种慰问品,发出慰问信,叮嘱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直到胜利。
至1953年春,沈阳市共收到慰问袋206446个、书刊画报124506本、慰问信15万封,慰问金达100亿元以上此外还收到了大批日用品、药品、医疗器材等辽东省共寄赠37.5万封慰问信和大批慰问袋、慰问品辽西省开展“一信一袋”慰问活动寄赠慰问金8亿元,慰问袋1.8万个,慰问信4.7万封仅安东市的3个区统计,有453人参加经常性的慰问优抚工作,还有1900人参加的输血团救护伤员这些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安东市委和广大群众时刻把战士的生活挂在心上,经常带着现款及各种物品到军营医院看望战士,仅1951年上半年,全市酬劳部队的衣服就达365件,毛巾778条,鞋101双,香烟226条,还有香皂等日用品,猪肉、鲜鱼、鸡蛋等副食品,价值约2658万元(东北币),现金超过17亿元,赠书3万余册市委非常重视志愿军的文化娱乐生活市抗美援朝分会专门发了通知,要求全市不论平时还是年节,都要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志愿军进行慰问,并明确规定市内三个影院,每星期免费招待各部队一场市文联还组织学校、群众剧团、曲艺协会等有关单位和人员排练了一批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每星期到各医院演出一至两次对过往部队首长、干部或300人以下建制的部队,由市抗美援朝分会免费招待慰问。
300人以上建制的部队由省统一安排慰问许多人把自己心爱的物品(如有意义的金戒指、手表、望远镜)献出,作为慰问金装到慰问袋里,他们说;“东西是我心爱的,志愿军是我敬爱的,把心爱的东西献给敬爱的人本溪高职同学们,把福利社结余的东北币1650多万元完全捐献出来,有的同学寒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