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新闻调查栏目看电视调查性报的采访理念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43KB
约8页
文档ID:271987243
从新闻调查栏目看电视调查性报的采访理念_第1页
1/8

          从“新闻调查”栏目看电视调查性报的采访理念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栏目,在其13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调查”不断调整节目定位及制作理念,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电视调查文体”伴随着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的不断改革,“新闻调查”在调查性报道的实践中制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2003年,栏目组确立了“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定位,本文选取了10期在2003年之后的获奖节目或在央视国际网站中点击率较高的节目,以不同的调查记者的代表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和探讨其中体现出的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应具备的采访理念表一: 本文所研究的10期代表性节目  一、平衡意识  从表格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0期节目平均的采访人数为14.2人这不仅体现出每期节目调查取证过程的复杂,也体现出了节目中向观众全面展示调查过程、平衡多方观点的努力  根据受访人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和所提供材料的性质,可以把他们分为四类:“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和权威人士”①在节目中,调查记者的采访就是围绕着这些人进行的,以《迟来的正义》这期节目为例,在受访的15人中,既有案件的当事人——受害者阿素的亲属,也有事件的知情人——负责阿素被侵害案侦破工作的公安局局长,还有案件的目击者——案发当晚在场的两位村民,以及医学领域的权威人士——为受害者阿素做身体检查并出具证明的妇产科主治医生。

通过呈现对这四类受访人的调查采访,整个事件中存在意见冲突的双方和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了同等的表述机会,各个方面的意见、话语都汇集在一起,从而达到了话语的平衡  在《天价住院费》这期节目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事件的真相,使得观众能够听到事件涉及的各方之外的客观声音和权威人士对于事件的分析,记者联系了北京的多位有关专业人士进行解答在被各家大医院的医生和专家一一拒绝后,才终于联系到一位愿意接受采访的专家在调查性报道中,多方观点的呈现可以避免“媒体审判”的发生,也使得观众对于整个事件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  二、平等意识  在“新闻调查”的调查过程中,平等意识主要体现在记者对受访人在语气、提问和交流方式等方面的相等待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认识主体主要有传者、受者和采访对象等,“尽管他们的社会角色不同,但是从‘人’的角度看,他们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因而不同的认识主体都应该得到尊重”②在《双城的创伤》这期节目中,当面对一群心灵受伤的孩子时,柴静一直在轻声地提问,她身体向前倾,尽量在孩子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和他们进行沟通,她并没向苗苗的弟弟询问姐姐自杀的原因,而是对他说“你在心里和姐姐说过话么”。

就是在这样人文化的交流中,柴静拉近了和受访者的距离,孩子们打开了心扉,向观众讲述了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服毒自杀的原因,达到了应有的采访效果  在《被开除的女大学生》这期节目中,一名女大学生王洪杰因在校期间怀孕生子被学校开除,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记者杨春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除了通过提问不断了解事件的真相,也体现出对受访人生活现状的关心:  杨春:那现在你的家庭怎么来维持呢,你还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   王洪杰:我是把我原来的那个房子我和我老公住的那个租出去了,把那个租出去是500块钱,租这个房子是300块钱,这样中间有一个差额,有一个200块钱能够一个月零花   杨春:但是怎么够呢?   王洪杰:什么都很省的   杨春:你要给孩子买奶粉,孩子要吃各种各样的东西   王洪杰:基本上都是花在孩子身上吧   通过这样的对话和记者现场的细致观察,记者真正从受访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因为受访人在事件中所处的位置而在提问态度上有所偏袒或者咄咄逼人记者对被采访者的平等地倾听和沟通,采用让对方易于接受的提问方式和措辞,有利于更完整地呈现事件的真实面貌,在双向的情感交流中,消除了受访人的戒备心理和陌生感在传播学理论中,特伦霍姆、米勒和威尔莫特等人强调了人际交流的直接性。

罗斯格兰特、桑普莱斯也指出“把人际沟通定义为参与者拥有一对一关系的沟通”,人际沟通的本质特征是“参与者在一对一基础上的直接沟通”③采访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调查记者与受访者的直接交流,能否与受访者进行良性的互动、获得有效的信息对于采访的结果至关重要  三、重视质疑的力量  “新闻调查”对于调查记者的要求是:首先要有质疑的精神,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在调查采访的实践中,质疑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问来体现,例如在《揭开“世界通”真相》中,记者对原世界通公司董事长施永兵的采访:  记者:第三方付费实现了吗?  施永兵:第三方付费是可以实现的  记者:我问的是实现了吗?  施永兵:现在应该讲是,现在还在,就是在案发之前应该还是在平台建设和打造期  通过记者的连续提问,采访对象没有过多思考和掩饰谎言的机会,往往就在记者的步步追问中说出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来自WwW.lw5u.cOm]长缨在一次采访中对事故煤矿的负责人连续发问:“你能肯定那天下去的就13个人吗?”、“这个你能肯定吗?”、“那这次事故中,有没有死的人你们没有报呢?”记者对于已经确认有所隐瞒的受访者,不断地质疑、确认,通过有力的追问,对事件细节的求证,可以充实主题,使调查显得更加深入、严谨,将浅表事实下的真相揭示出来。

  除了追问,在“新闻调查“中,调查记者还采用印证的办法来检验受访者的说法是否正确或前后一致在《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中,调查记者杨春分别采访了刘骏“跳楼”时的两位“目击证人”,请他们到现场做细致的描述,结果发现两个人的描述存在明显不同,证明所谓的“目击证人”的证言有误这些结论的得出,都是源于调查记者的质疑精神,正是因为质疑,才能发现现实中各种原因被遮蔽的部分  “新闻调查”曾经的出镜记者王志对于质疑的理解是:“如果他(受访人)在说谎,我就会揭穿他的谎言;如果他的话里含有水分,我就要挤掉那些水分;如果他闪烁其词,我就要求证事实的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实的真相传播给观众④质疑是调查性报道中的调查记者应当具备的精神,质疑的起点应当是对于事实真相的追求记者站在与受访人不同的立场上,从受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破绽,对不符合常识或者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断求证,真正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时刻思考“观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样的回答观众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使整个对话形成冲突和节奏,从而更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四、多方位、多角度的“钻石思维”  “新闻调查”要求调查记者力求考虑到“钻石思维”所谓“钻石思维”,就是“钻石有各种各样的线条,每个线条都体现着钻石的光彩,不用一个线条看这个钻石,应该多选择几个线条”。

⑤这就要求调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除了采用常规的采访思维和采访方式外,还能够就一个问题展开多角度的思索、运用多种调查采访方式相配合  在《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中, 钟祥市公安局副局长不承认对4名教师进行了刑讯逼供当记者柴静回到派出所试图寻找到一些线索时,派出所已经在两年前搬迁了,于是柴静选择改变了采访的方向,对派出所附近的居民进行了采访:  柴静:派出所跟你们家是一墙之隔,三年前五月份的时候有四个老师被抓进派出所,晚上你有没有听到过什么声音?  居民:哭喽,喊喽  柴静:这个哭喊的声音在咱们平常听起来大吗?  居民:大,不像女同志,男的哭的声音相当粗啦他就是“哎呀,天呐,太冤枉啦”,就是这个声音   除了在采访的过程中多角度的选择受访人,调查记者还采用了多种采访方式配合采访  在《阿文的噩梦》这期节目中,调查记者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一名《羊城晚报》的记者,他在得知了戒毒所将戒毒人员贩卖的消息后,曾经伪装成买主与戒毒所所长完成了一次交易在采访中,面对记者和镜头,戒毒所前任所长罗贤文拒不承认曾经贩卖戒毒人员的事实这时,记者柴静不再采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而是请《羊城晚报》的记者赵世龙和罗贤文当面对质,当赵世龙面对镜头清楚地描述出交易的过程时,罗贤文矢口否认的底气越来越不足。

在这段采访的结尾,虽然没有正面论证罗贤文的说法是否属实,观众却在这样的对峙中得出了自己的判断  在《网瘾之戒》这期节目的末尾,记者柴静分别向有网瘾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做了调查,如果他们的情况符合提问的问题就举手当问及是否在家庭当中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和感觉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时,几乎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举起了手这样的调查没有针对个人的提问,也没有具体的数字,但观众对于孩子网瘾成因和节目所要揭示的问题都有了深刻清晰的了解因此,根据事件调查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  电视调查性报道对调查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提出更有针对性和更具深度的问题,使观众透过45分钟的节目对于事件的真相有清晰的了解新闻调查”的记者体现出的优秀调查采访理念,在中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的[来自wwW.lw5U.com]调查采访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为当今中国的电视媒体越来越普遍的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注释  ①孔岩:《新闻调查的叙事学分析》,《现代视听》,2009,(08):50  ②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5  ③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95  ④王志:《质疑———电视对话场中的理性因素》,《新闻与写作》,2009,(03):65  ⑤马海燕:《出镜记者的设立和独特作用》,《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40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