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杂志中的河南 杨玉洁[摘要]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中, 《河南》月刊是后期革命报刊的重要代表《河南》杂志中有关河南风土人情的内容包括地理沿革、文化变迁、豫省民生、社会问题、社会变革等关键词】《河南》;地理;文化;思想;社会;变革自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中国国内政治腐败、天灾人祸肆虐的状况愈演愈烈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历经了好几个阶段,从最初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到向西方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的“新政”然而学来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反而加剧了国人的苦难与亡国的危机, 《河南)杂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那么, <河南》杂志中的河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一、与河南有关的地理沿革问题和文化变迁笔名“悲谷”的作者在《二十世纪黄河》-文中从“交通上”、“通商贸易”、 “经济上”、 “军事上” 等等方面全面论述黄河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河南人及国人对黄河的关注作者在论及“交通上之黄河”时提到“黄河通航,内而五省血脉流通,外而六洲文明输入,使支那半部机关灵活在此一举,否则长江以北如病废,犹人痹痿不仁,指臂不顾,遑言振兴以御强敌。
吾日欲中国不亡,亦不得少此一举”作者提出了黄河通航的有利之处,可以振兴国力抵御强敌,这些是有远见和实际意义的《河南》杂志第二期有一篇未属名的文章《论豫省古今地势之变迁》,文中论述了豫省从古至今地势的变迁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作者在文中道“今者铁轨交通,形势殊异,列强环伺,外边(患)易生,使豫民而能自强,富于保土之念,则灭亡之祸或可不呈,否则豫省之疆,必为四争之地,兵祸之惨,恐更有甚于往昔者矣故举历代用兵之形势,以著豫省地势之危,兼为申做豫民之用,古人谓睹往轨而知来辙,此之谓也 作者论述豫省古今地势变迁的目的在于提醒省内同胞,河南正处于不利地位,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希望河南人自强保土想要[来自Www.lw5U.com]自强保土,文化不能丢,而最能代表本地纯粹的文化的,就是当地的语言,关于语言变迁有作者提出:“三代而上,言各异声,近今九服佚言,虽稍湮坠,然乡僻殊语,审所由来,或系古音之转,此宜按地而求者也故大而一省,小而一邑,方言之志均宜各自为书况豫省之地,吉称中州,为文物所萃集,其言文多为他乡所效,则古音古字存者滋多惟非微之古昔之言无以证今音之转易作者提到了豫省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文中论述了豫省自古至今语言变迁的具体情况。
关于民族变迁问题有未属名作者撰文论及, “豫省之地,处中国之中,为四方所必经,苟有祸乱,则豫省首被其锋,故豫省民族之变迁亦较他省为复杂作者将各民族分成“通古斯族”、“土耳其种族”、 “氏羌种族”三大类进行论述,又按历史时代对豫省民族迁徙情况进行介绍二、从落后的思想到民智不得不开河南属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较沿海地区接受民主思想为迟,清末河南民众思想还比较落后朱宣在《河南》杂志第一期《发刊之旨趣》中以大量篇幅分析河南人的思想状况,第一、 “孕儿育女,养生送死之外,非摘蔬于秋畦,荷锄于春郊……彼之何以生,何以死,何以为人犹且未晓,又安问夫国家”,也就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人,每万人中必有五千第二、 “此则惑于神道,笃于祺祥之流,遇奇特之状貌,谓为天之所相……今日华洋何以翻覆至此,则又以为治乱不恒,物周必及,今虽弱也,以中国之大,终必有济时之豪杰应运而生”,这些只信天命,把驱逐列强、振兴国家寄望于天的人亦“万人而千”第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政府所谓“安分守己”的好百姓,认为国事是统治者的事与我无关的人,万人而千第四、又有“万人而千”的人认为, “以列代相嬗,各有废兴,我无迕於新朝,则百姓之地位必不可失。
何论为英、为法.为德、为俄、为臼本,至则服从耳,世所称为‘顺民’者也”作者强烈批判这种亡于列强等同于改朝换代的错误思想,指出这些人“虽欲为顺民而不可得耶”第五、 “万人之中约有一百”的人“朝横枕于酒肆,暮聚谈于歌楼”,又“忽闻青年之士事务之谈,辄惊以为奇,而从而学其声”,对事务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还沾沾自喜,到处卖弄第六、“深乡学究”, “是视一切新政皆於己有所不便,而起而与其为仇”,这类守旧反对新政的人“万人而百”第七、 “万人之中亦约有一百”的人,对于新派则剽窃数个之新鲜名词,以为应酬之具,对于旧派“则痛骂一般之激烈青年”,左右逢源,实是为了投机钻营第八、 “万人之中仅可十人”,有“厌世”,逃避现实的思想,但是“国亡身何由存”第九、“万人而十”的人“埋首校舍,断绝公私,言禁时政之论”, “仅为他日赚取美官计也”作者最后说“我河南之所以有此现象者,其根源亦直由此也”,通过分析省内各种人的思想状况来激发省内志士的抗争精神[来自www.lW5u.CoM] 清末河南社会政治腐朽,经济萧条,思想落后,又受到清廷的严密控制,社会变革的力量也比较薄弱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一部分开明之士不满当时河南和全国的现状,也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而是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虽从地域上看,沿海城市、港口城市、距离首都近的城市、军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接受新思想相对较快,但随着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也逐渐深入内部河南,作为全国中部地区,纵使农业占主体,经济萧条,思想落后,又受到清廷的严密控制,政治腐朽,社会变革的力量较为薄弱.但全国之势已然形成,思想的传播深入人心,开明之士报国之心急切,救亡之意亟待爆发,他们不满足于河南的现状为寻求河南及中国的出路,有识之士,特别是青年学生负笈东渡,师从东洋,并创办报刊,开启民智,希望唤醒民众起来改变现状,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三、社会发展存在的诟病对于河南民生问题,有作者指出:近世豫省民生疾苦的原因有三, “一日兵祸”,兵匪横行,兵甚于匪: “二日旱灾”: “三日河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而“在上之人视一己之盈利为重,而视万民之生命为轻”,是豫省民生疾苦的根源所在当时,河南官场腐败,贪官污吏在其位不谋其政, 《河南》对此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笔名“仇顽”的作者在《宝丰汪令攫钱之大奇术》中说,汪令“修庙则得攫钱”、“演戏则得攫钱”、 “捐官则得攫钱”,还有“攫钱于土匪者”、 “攫钱于罪犯者”等等此等攫钱之术堪称奇绝再如笔名“酸辛”的作者在《对于邓狱的感喟》中写道:“二十世纪两大毒物:一野蛮专制政府;一野蛮专制官吏。
专制政府以杀人流血作固权巩位利器,专制官吏以杀人流血为升官发财媒蘖”,还以“王庚先案”为例说明邓州官吏专制腐败河南当时的社会问题,可概括为民生疾苦、官场腐败四、《河南》杂志对于社会思想变革的探索最后,论及河南当时的一些社会变革问题在当时的河南社会也有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社会变革尝试, 《河南》杂志中也反映了一些社会变革情况 《申阳高等官立小学堂自治会叙》中写道: “斯时组织社会研究自治,借以谋种族之发达,促文明之进步,当仁不让,有志竞成,非敢谓后生可畏也,夫亦匹夫有责耳”,另外《新蔡县豫南学务研究会分会章程》的宗旨中说“本会以联络情谊,交换智识,认定义务为前提,以标正教育,倡兴实业,助理地方自治为宗旨”该宗旨“倡兴实业”、 “助理地方自治”等都是有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思想《豫南天足会章程)中规定: “入会男子概不得娶缠足之女,女子已缠足概行解放通过成立天足会来提倡女子放足,破除封建糟粕,体现了反封建以及社会风俗改良思想还有在《创办中州华兴机器卫生面粉有限公司公启》中提到“自己创设个中州华兴机器卫生面粉有限公司,招集股本,指日开办,免得日后受洋人的挟制,以保全咱们过日月最要紧的这一样事情”,这体现了创办民族实业抵御外资控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