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71757526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湘名校2022届高三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通过“中学西传”,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就“中学西传”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其源头在明末入华的耶稣会士,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

2、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共持续了211年。就“中学西传”涉及面而言,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利玛窦、全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而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的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

3、“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的观点,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魁奈“以农为本”的思想,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卜弥格则是第一个将中医知识系统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翻译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并促成了欧洲专业汉学的诞生。巴多明、马若瑟和雷孝思等人在华期间,通过翻译和科学考察等方式,促成了中国欧洲对话的高峰,成为法国早期汉学的先驱。他们还参与了由康熙组织的全国大地测绘工作,绘制了中国第一幅实测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成为当时中国最科学的全国地图。“中学西传”既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帮

4、助外国人认识中国,又有益于中国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当前我们积极关注和研究“中学西传”,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重新理解中西文化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在“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围绕“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追求”“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让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做好“中学西传”的研究,我们还必须有学木批评的视角,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观照下,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读、曲解甚至污蔑。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推进“中学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

5、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编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材料二:译介活动是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若不能通过翻译来搭建语言交流的桥梁,无论西学或者东学都难以东渐或西传。当然,关于中学西传的研究又不能止步于译介,关注西方如何理解和接受中国学的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以译介工作为基础,关于中学西传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包含了中国学的译介、阐释和接受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一是包含西方学者对中国学的研究,二是囊括了本土学者对“中学西传“现象以及对西方学者研究

6、的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从“传教士汉学”开始,大量的中国文化译作就已经在西方得以传播,更逞论在电子媒介盛行的当下。文化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在今天早已超出我们的想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之间就已经顺利完成了交流目的。译介活动中经常出现“隔的窘境,也即译介无法达到译者和被译对象在理解和表达上实现无缝对接的理想状态,使得被译对象中蕴含的固有文化难以渗透到译者和读者的文化中,因而限制了双方之间的深度交流。很多研究者由于语言上的局限,无法阅读第一手文化材料,因而在研究成果上同样也会产生“隔的效果一误读、“隔靴搂痒”,有的学术观点甚至与原材什“南辕北辙”。此外,虽

7、然近年来中西双方一直在谈论汉学开放,倡导多元对话,呼吁平等对话,事实上在“文化霸权”依然未能得到解决的当下,它仍然是一种构想中的学木理想。自文化研究学科兴起,汉学研究与各门各派的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之间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不容忽视的是,跨学科研究是一把双刃剑,既导致了汉学研究的学科突围,也带来了“仿汉学”以及“泛文化研究”的研究误区。(摘编自刘玲华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学西传研究呈现新动向)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借助中国文化,欧洲思想界对自己文化完成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也就是欧洲启蒙运动。B.柏应

8、理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让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近儒学文化,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C.“中学西传”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学,可以帮助外国人认识中国,也有益千中国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D.文章表示,中国学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免西方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从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以后,“中学西传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B.如果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不包含儒家的重农思想,那么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时间可能会推迟。C.中国欧洲对话高峰的出现,得力千巴多明、马若瑟和雷孝思等人以翻译和科学考察

9、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D.在电子媒介盛行的当下,超出我们想象的文化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事实,表明“中学西传”不存在语言间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学西传”成果影响欧洲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约翰巴罗爵士(1764-1848)1804年出版旅行中国。B.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C.18世纪时,欧洲曾掀起一股“中国热”。D.北宋时期我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何好处?(4分)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学西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旗手刘建超爷爷悄悄地回

10、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糖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曾遇到土匪,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

11、条被子了。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

12、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月亮很圆很亮,山风很野很凉。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信号弹升起,冲锋号吹响。尖刀队、突击队、爆破组、云梯组战士们鱼跃而出,冲锋向前,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

13、,云样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役中牺牲的。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妮子,我还欠你十条被面。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

14、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踵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操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爷爷,父亲,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到我们铿锵有力、排山倒海般的脚步声了吗?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原载千北方文学2021年第7-8期)6.下列对小说

15、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爷爷半夜时悄悄地回到村子,一是不想被鬼子发现,二是不愿意让村里人知道。B.奶奶舍不得用红色被面做旗子,主要因为被面是丝绸织的,太珍贵了,还是嫁妆。C.父亲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英雄团”的旗子,这与他直接受到爷爷的影响、叫抗美有关。D.“我们“这一代旗手以“锌销有力”的脚步声显示了传承旗帜精神的坚定决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写鬼子封锁村子,残暴地杀死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既渲染了环境的恐怖,更衬托出爷爷为了做旗子而勇敢无畏的精神。B.小说多次运用铺垫,使下文相关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如写爷爷“身轻如燕”,他跳下山崖时被“浓密的树枝挂住”就成为可能。C.小说从大处着笔,以一家三代皆为旗手的故事来展现一个时代大主题,表面上是写红旗的接力,实则表现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D.全文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故事,跨越三代人的故事,以旗子贯穿其中,主题集中而突出,叙事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