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保护及发展 摘要: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其作为一个有着历史文化的小城镇,也是当前建筑保护及发展的重点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达到了和自然的高度融合对于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进行保护和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前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词: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保护;发展民居建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研究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从建筑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了解和认识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生活状况做好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保护,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一、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保护及发展原则1、整体性原则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指在一定范畴的基础上建造的部分集合,对于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进行保护时,需要突破以往只关注于建筑或者局部特点的情况,强调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充分从整体性的角度中进行保护2、可持续的原则传统的生活方式是石林糯黑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一,保护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就需要坚持其历史的真实性,为石林糯黑村民族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
但是在当前的生活中,现代生活的方式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传统的建筑因此,在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保护中,应充分秉承着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保证石林糯黑村拥有自己的本土精神3、文化的真实性石林糯黑村的建筑在岁月的流失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作为文化物资的一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情境石林糯黑村建筑的价值,不仅仅是其独特的民族建筑,也有其中的乡村文化风俗民情、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化,其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不仅仅要保护石林糯黑村的居民建筑,更应保护无形的人文资源,充分做到保护和利用石林糯黑村的建筑,应以保护文化真实性为基本的原则,充分保证石林糯黑村的文化价值性二、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保护及发展方法分析1、保护石林糯黑村的内部空间形态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作为一种遗产,这种遗产不可再生,其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对于石林糯黑村民族的建筑保护需要放在第一位,从整体性的角度中出发,重视保护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中的内部形态,趋向于保护石林糯黑村的传统风貌和原有格局,让其成为一个健康的有机体以整体保护为基本的前提,对于现有的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完善,充分保护当前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的基本空间形态。
针对于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的特点,首先保护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的内部空间,即原本的点、线、面所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基本的功能布局不进行改变,对于石林糯黑村的人口密度进行控制,避免人员大量流失,也不能让环境超负荷其次,对于石林糯黑村民族建筑中的容量进行控制2、以整体保护为基本的前提,对于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石林糯黑村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其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和民俗文化,因此,其有着丰富的利用价值在实际的生活中,以石林糯黑村的资源为纽带,充分发掘相应的主题文化,将其作为基本的切入点,将一些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主题文化资源进行串联和融合,对于当前分散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从而做好对于石林糯黑村建筑的保护石林糯黑村很多都是“石板房”,有的石板房的历史已经达到了上千年,但是他们现在保护的还是十分完整3、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民居建筑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能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人文特色通过深入发掘石林糯黑村中的建筑,有利于从中理解的发展历程,让大家了解的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和其基本的意识形态光靠少数民族居民的力量,是无法满足对于石林糯黑村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
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保护机制,充分确保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让公众参与进来,调集多方的力量另外,政府部门的介入,能够为石林糯黑村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政策方面的支撑,保证石林糯黑村的持续发展三、结语综上所述,石林糯黑村是反映人与地域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立足于石林糯黑村的环境中,其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更多反映了一种文化,一种社会现象石林糯黑村的建筑保护是一个长久性的持续过程,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有着一定的重要价值性通过提升石林糯黑村居民的主动保护意识,也有利于石林糯黑村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1] 王燕.选择与归属--口述史视野下德昂族的历史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3.1-96.[2] 巴胜超,马媛媛,杜迪.大糯黑村"阿诗玛文化"遗产旅游[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6-13.[3] 李尚操,韩若洋.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以云南石林大糯黑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8).192-194.[4] 薛其龙.少数民族审美与当代艺术审美的建构--以云南彝族撒尼支系大糯黑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7,(6).88-92.[5] 王书悦.文化旅游情境中撒尼民居建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6] 王清清.“糯黑村”到“糯黑石头寨”的文化建构解析[D].云南大学,2011.1-8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