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读后感800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71416668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全集读后感800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鲁迅全集读后感800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鲁迅全集读后感800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鲁迅全集读后感800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鲁迅全集读后感800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全集读后感8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全集读后感800(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鲁迅全集读后感800 鲁迅先生是位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有志于当一名医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头时麻木的表情时,他放弃从医,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以文学的形式变更他们的精神。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鲁迅全集读后感,梦想对大家有所扶助。 鲁迅全集读后感1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气力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学识分子那么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

2、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心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理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由于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由于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由于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示意。 他紧紧握着战斗的笔杆,冒

3、着弹雨毒硫,固执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当然,鲁迅的这种“梦想”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由于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进展。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梦想就是很难得的。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楚,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楚,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楚,然而在这痛楚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楚的人们而感丝丝抚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梦想,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鲁迅全集读后感2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评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貌似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

4、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开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早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幽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逐渐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憧憬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

5、,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貌似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全日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貌似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供认鲁迅切实厉害,他的一

6、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烈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梦想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敬仰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即刻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芒世纪。热爱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热爱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高兴,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热爱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繁忙身影,结果由于自己躲的技术太高明,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

7、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观的回忆。朝花夕拾,去会意一下鲁迅的童年,逐渐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头,一样的喜悦,童年,惹人憧憬啊。 鲁迅全集读后感3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繁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了回忆时候,生涯约莫终于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抚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凄凉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促道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暗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

8、的丑恶祸心。有读书机遇了,学校又是“乌烟瘴气”,想看的书,长辈认为不对,学了学识,却什么也做不成;爬了几次桅杆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就能掘出金银铜锡来么?是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去留学,并且碰见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由于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情的记叙中,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

9、一生的体验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回响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又给自己开了个悲伤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切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法则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著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由于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忆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屡屡写到封建教导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假若有目生的声音叫你的名

10、字,你千万不成允许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目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规律就是这样灌输不来的。 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挚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终止句,我的心也随着一起起起落落 鲁迅全集读后感4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句话,不知何时已经成为学校的流行语。而对我来说,我却不怕鲁迅先生。 读先生的书很不轻松,但却又很想去读懂。我想,这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魅力。 鲁迅先生是一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个

11、国家的文字。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赞道:“其文学技巧之高明与思想之深刻,在于读到其次遍时依旧令人感觉其魅力迷人。”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痛心疾首”言论的作品,莫过于先生的作品。 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往往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是一篇必学的课文,让我感受到先生刚正的性格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让我学习到先生的责任感和大胆精神。 他也在华盖集猛然想到中写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由于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轻易察出内情来。正

12、如通过密叶折射在仙台上的月光,只望见点点碎影。先生认为,中国人恶习不少,也认为这是个要不得习惯。我能感受到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也能感受到他所流露出来的民族感情。正是由于爱之深恨之切,他用笔尖深深刺着中国人民的愚昧之处,想要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炎热中拉出来。可能也是由于这样的诚实感情才使文章动人。 其实,读懂先生的文字不难,但要读透,却不是一件简朴的事。先生的目光超过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使得他成为了先锋者,也使他担负起了唤醒国人的重担。先生行文深邃,文笔辛辣,可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用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他用批判错误舍身赴死的气概,来唤醒一批又一批人,梦想他们拿起手里的武器,敢

13、于抵挡,决心斗争,也梦想他们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先生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创作。在他的那个战乱的年头,黑暗的年头,他一笔为弓,以文字为箭,率领者一群热血青年,将敌人击杀,开创一片留下他印记的天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最好诠释了什么叫作喜欢民族、喜欢祖国。 毛泽东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宏伟的文学家,而且是宏伟的思想家和宏伟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名贵的性格。”这是对先生最切当的评价。 鲁迅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我们的社会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魂”。先生是一名以笔做武器的战士

14、,他精神的核心是批判精神。而在这个社会,还远远没到不需批判的地步。我们理应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和品格,不应惧怕有浩然正气的鲁迅先生,让我们带着先生的精神一步一步地走向告成,使祖国越来越昌盛。 鲁迅全集读后感5 鲁迅先生是位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有志于当一名医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头时麻木的表情时,他放弃从医,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以文学的形式变更他们的精神。 初中时,学过他的闰土,小说那么与杂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情节看的明白,却是分外悲哀的,封建社会的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泼,变成中年的疏远目生。友情逐步被扼杀,是很残酷的。 鲁迅的杂文集里四处

15、可以看到他批判统治者的封闭守旧,禁锢人民的思想。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周记,把国家比作密不透风的铁笼,人民那么是快要闷死却浑然不知的愚民,自己那么是叫愚民起来的人。鲁迅不是首个要改革的人,但他却坚持与反革命言论作坚持不懈的斗争。鲁迅先生生活的年头,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末期,外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而中国政府却无动于衷,只是一味地采纳不对等条约,却还不开启国门。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记载着他对当时的社会动态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长与对社会看法的转变,与挚友的谈天等等。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才使这么看过鲁迅文章的人民醒悟过来,为新革命砌好了几块垫脚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固执的天性,执着唤起人民清楚的觉悟。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也表达在字里行间,否那么他早就承受不了落莫与悲哀了。 现在读读他的杂文,也不尽能读出它的全部韵味,有时可能还不太理解他的隐喻意与批判点,所谓一个时代培养一辈人。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层含义还得多多阅读几遍。 梦想我们供给的读鲁迅杂文选有感800字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更多的读后感、读书笔记尽在,请实时关注! “中小学生必读书目读后感范文”专题为宏大中小学生供给各类读后感作文包含小 、初、高读后感大全以及各年级、各书目读后感范文、读后感字数作文。 鲁迅全集读后感范文700字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