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271410424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第四章3教学内容(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因为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因为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所以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然要素的综合体,所以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尽管如此,许多难以

2、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尽管如此,许多学者还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学者还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有以探讨。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3、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4、时间层面。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但每一历史阶段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引入时间层面。基于费利的概念框架,有的学者把城市空间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如交通网络)。 第二种观点是国外学者鲍瑞纳在2

3、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系统理论应用到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他认为,用系统理论的语汇表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会更为严密,因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其次,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应于不同的观点。所以,他认为城市系统有三个核心概念:1、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式。2、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3、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 第三种观点是国外学者哈维在1973年提出来的。在

4、哈维之前,传统的城市研究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因此,哈维认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并在1973年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发展作了更为精辟和明了的论述:任何城市理论必须研究空间形态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城

5、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理论局限性和贡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评介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素也

6、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考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工作,其理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2 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怎样在一定区域

7、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他在在19091909年发表的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和和19141914年发表的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是工业区位的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合实际,对德国从从1861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及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本

8、主义国家人口及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是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同杜能的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只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区位趋势。此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也比较简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业区位的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今天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

9、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他认为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应建在位于乡村中心的地点,起周围乡村中心地的作用;中心地依赖于收集输送地方产品,并向周围乡村人口提供所需货物和服务而存在。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心地对周围地区担负中心服务的范围,认为距离最近、最便于

10、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地区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交叉,将中心地圆周区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由于现实世界中城镇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规模关系,即城镇规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克里斯泰勒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等级形成的条件,并把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称为补充区域,指出中心地等级取决于毗邻的补充区域的大小。理论局限性和贡献: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如零售、批发、金融、企业、管理、行政、专业服务、文教娱乐等。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

11、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这样,高级中心地才有可能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称之为:“高级中心地功能”,低级中心地则没有这种功能。根据是否提供高档货物和服务,可以决定某一中心地在中心地系统中的位置。 所以,中心地理论可以用来说明一个区域或国家内的城市等级极其空间分布形态。同时,该理论还认为,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而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其腹地对中心性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增长的快慢。因此,中心地学说也可用来说明个别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克里斯泰勒的理论并非现实的归纳,难免与现实差距甚大。上述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构成了城市空间结

12、构的基础理论,对城市地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城市本身作为一个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地域实体,为了从总体上直观把握其基本的空间结构特征,人们往往要借用模式研究的方法。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以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1、同心圆模式、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 图41 同心圆模式图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理论局限

13、性和贡献: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的推论基于均质性的平面,划带过多,同心圆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们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因此,同心圆模式的适用性受到局限。但是,应该承认,伯吉斯的该理论在许多方面是值得称赞的:首先,他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这是十分可取的一点。其次,在宏观效果上,该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再次,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不少有益的学说和模式。伯吉斯的这一贡献超出了他所提出模式本身的含义。2、扇形模式、扇形模式扇形模式是美国城市经济学学者霍伊特提出的一种城市地

14、域结构模式。霍伊特1939年对142个北美城市在30年代的内部地域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提出该模式,即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上。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的圈层地域结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圆模式的圈层地域结构,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构,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向呈不规则式。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中心商业区)沿

15、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它可左右隆起。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见图的布局呈扇形(见图4242)。)。理论局限性和贡献:理论局限性和贡献: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但扇形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尽管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交通线路的

16、作用。3、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是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1945年在城市的本性中提出的一种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模式,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是围绕着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他们认为,许多大城市不仅存在着中心商业区这个支配中心,而且还有若干个较小的中心支配着一定的地域范围。根据他们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发现大城市一般可分为六大片、九个区。这六大片是:(1)中心商业区(CBD)。(2)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3)重工业区。(4)住宅区。(5)小核心。(6)郊区与卫星城镇。九个区是(见图43):理论局限性和贡献:理论局限性和贡献: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比单纯的同心圆结合显得复杂和接近实际,考虑到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但仍然基于地租地价理论,支付租金能力高的产业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对各核心之间的职能讨论的较少。没有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和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特征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