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71409112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 经过全国上下坚韧不拔的共同奋斗,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离不开驻村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以下是我为大家打定的关于扶贫走访日志记录,接待大家前来参阅。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1】 不知不觉,又是中秋! 天刚刚黑下来,东方一轮皓月就迫不及待的由东方的地平线上窜升出来,大如玉盘,明如炽灯,照亮了这恬静的大地,这美观的乡村!田野里微风拂来,高高的玉米叶随风摇曳,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和赵队长走在那条熟谙的乡间小路上,每天晚上一个小时,一万步的距离,已是一年多来我们固定的日程安置,我们就这样已然肩并肩走过春、夏、秋、冬。每次走

2、步,都是我们工作之余难得放松的时候,我们热爱在这时闲聊,聊在东风村体验的日日夜夜,聊眼见东风村的悄然变化,还聊着东风村的美好未来! 回到驻地,开启电视,正好赶上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一段话,顺时让我感同身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节目里介绍了一对年近花甲的夫妻,他们只是民兵,并不是真正的军人,但也身穿迷彩,悄悄的守护在祖国的西北边疆,做“巡逻、护边”工作,一守就是31年!他们的儿女亲人都已长大成人,离的很远,每每佳节只能遥相挂念。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佳节里,宏伟祖国有多少像这对平凡夫妻一样的创办者,不能和家人团聚,照旧执着的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啊!付出、奉献-这些绮丽的辞藻

3、在他们的日常可能根本就来不及提及。他们只是在微笑着去实现他们的那个梦,那个梦想祖国越来越好,梦想老百姓越来越好的“中国梦”!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东风村老百姓正在体验着这样的一件崭新事-“旱改厕”。在屋里面装厕所,这对东风村的老百姓来说,十足是从前没有想过的。开头我们入户举行宣传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不同意,村里老党员耿大叔听了这个事就哈哈大笑说,在屋里安个厕所多臭啊,再说我们农村人习惯了,屁股抗冻,不像你们城里人,娇贵,怕冷。耿大叔的话,就代表了村里大多数老百姓的想法。此外,耿大叔没说还有一条,就是好多老百姓想在屋里安水洗厕所,可是又心疼钱,怕花的多不合算。

4、为此,我们工作队和县里帮扶干部以及镇里的包村领导没少跑屯入户、磨嘴皮子,更加是大力宣传了克东县县委县政府的好政策,村民加入“旱改厕”,修个室内厕所大约需要经费5500元,这个钱县委县政府出5000元,老百姓个人只需要出500元,这是多好的政策啊!就这样,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在我们的大力宣传下,东风村先后有100多户村民报名加入了“旱改厕”厕所改革,首批38户符合开工条件的村民家中已经开头干起来了,上设备、挖井、铺管线施工队忙的不亦乐乎,老百姓围着看的也不在少数,在中秋节这一天,东风村里真是好不喧嚷啊! 中秋,意味着秋天已经走过一半;同时,也意味丰收距离我们东风村的老百姓越来越近了。今年的收成

5、如何是眼下村民们最关切的话题,今年的雨水比常年足,只是很怅然邻近收获,9月初来了一场霜冻。但是无论如何,村里家家户户有农机的正在拾掇农机、修路垫道的(进大地的路)正在修路垫道,小院子里的各种时令蔬菜、苞米、小豆根本上都已经采摘终止了,在这里我们工作队在市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也出了不少的力呢,扶助贫困户卖了近18000多斤的菜,增加收入2万6千多元收入。还有十天,收割机就下地了,到时候,就看那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那大型农机轰鸣震耳欲聋吧! 来东风村一年多了,总是容许和赵队长以及周边的人聊东风村未来进展的方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告成终止以后,连忙就要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筹划了,那么在乡村振兴

6、的洪流里,东风村会变成什么样呢?下午在村部办公室,我和村书记刘春雷、村里的治富带头人王志祥、村会计王春梅大姐几个人好好的畅聊了一翻,各抒己见,过程就不详说了,结果就是一条,我们有了一个理想,梦想有一天把东风村四个自然屯、七个村小组、七百多户村民都集中起来,在东风水库的西岸创办一个玉岗镇东风小区,十几栋居民楼,再修一个大的文化广场,围着小区做一个美丽的绿化带,种上美观花草,东风水库的岸边也硬化起来做一个小小的临湖公园,水库里再放上几条小渔船,那环境该是多美啊!把这四个自然屯的宅基地都开垦出来,这样的话我们东风村一下就会多出1500多亩绿色良田,按照1亩地包地费400元算,这一下子村集体收入就年增

7、加60多万呢。那个时候,村民们冬天再也不用打定柴草垛,每日抱着柴草进屋烧火了,也不用惦记屋里坑烧的不热了,那才是真正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啊。 春梅姐问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我想,在这火红的年头里,在这国家如此重视农村进展的今天,那个时候确定不会太远了! 由于有了理想,剩下的就理应去现实他!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2】 今天,天阴沉沉的,云层很低,犹如扯一把都可以捏出水来。凉风习习,让人感到丝丝寒气。我们巴州区四小帮扶的贫困村是枣林镇青滩村和南台村,我联系的三贫困户何会兰,何荣幇,何少帮都是青滩村的,三户都姓何,是不是他们几家挨得很近?假设几家距离太远,我能找到他们吗?方向感特差的我很不自信。今天我

8、们是第一次下乡扶贫,与联系户见面,除了崭新外,心里多少有点忐忑,这几户毕竟是怎样的人家?我能扶助他们做些什么?有一个信念是不会变的,我确定会尽我之力扶助他们的!沿着蜿蜒旋转而上的马路,终究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村部。这条村马路虽然硬化了,也对比宽,但是坡度实在有些大,而且弯道多,没有任何防护,坐在车里总有些胆战心惊。想想今后每周都要体验这样的担惊受怕,心里着实不宁静。终究到达村部,悬在半空的心,终究着陆了。 与原村支部书记张书记见过面后,我才知道何会兰住在山脚下的一社,在河沟里,而何少帮何荣帮在三社,何少帮住在山腰,何荣帮住在山顶上,这座山的海拔与阴灵山差不多。看来,今天我得到一个磨练身体的好机遇了

9、,我自我解嘲。我们几十位教师分别奔向各自的贫困户了。三社在山顶上,路对比远,张书记说以他的脚力到达,可能有四十多分钟的路程。由于我们一路女教师占多数,谁也不知道路线,于是请张书记给我们带路,我先到三社,下午下山后再去一社的何会兰家。 穿着迷彩服的老书记六十多岁了,但行走如风,手里始终拿着一根棒,他说家家户户都有狗,得随时提防着。刚出村部,走田坎,穿院坝,吹拂着三月微寒的风,映入眼帘的尽是美景。这儿一块那儿一块金黄金黄的野菜花,蜜蜂成群结队唱着欢歌。房前屋后一大树一大树乳白乳白的梨花李花,还有粉红的桃花点缀,还有绿油油的麦苗蔬菜打底,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春光图。大家有说有笑,无不透露着轻松与愉悦。

10、抬头景仰,上面是密密层层的松林,我想这该是山顶了吧?张书记说,早着呢!不过何少帮就住在这上面,爬上松林坡就到了。松林里根本看不出路,地上是厚厚一层松针,踩上去软绵绵的。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由于松针下面有可能就是长着青苔的石头,稍不留神就会滑倒。 来到何少帮房下,我看到虽然屋前屋后都有开得正璀璨的李花,但也着实掩盖不了破败,泥坯墙上有些许裂缝,低矮的屋檐下码放着柴垛,很凌乱。三合院的右侧是转角三间土坯房,墙壁呈现黄泥巴本色,墙上挂着旧衣裳和簸箕,这几间房是何少帮夫妻俩与未婚儿子的住处;三合院从正中拆开用红砖码了一层砖房,可能是无人居住也无人打理,房前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柴禾,听说这是用来压怀的养子修

11、的,常年在上海打工的养子现在几乎不管二老。何少帮不在家,听他妻子吴华珍说,何少帮患有胸膜结核病,对比严重,今天又去巴中城输液了。吴华珍,才六十岁,但显得很苍老,脸上更显出忧戚。我询问了家庭根本处境,得知她开头不生,于是抱养了一个儿子,后来又生养了一女一男,大女已出嫁,小儿二十五岁未婚,在巴中城做泥水工。家里养了猪养了鸡喂了牛,吃水也不困难有自来水,也有闭路电视。困难的是夫妻俩常年生病,儿子挣的两个钱供不住使用。丈夫何少帮自从得了胸膜结核病后家里又欠了四五千块钱的药钱。说到这里,吴华珍低下头,不停抹眼泪,我也忍不住,眼睛酸酸涩涩的。与何少帮通了电话,表明了他在白云台一个体诊所已经治疗了很长时间。

12、为何不进医院,医院可以有农合医保呀?我听说结核病国家免费治疗,从何少帮家里出来后我在心里盘算确定去为他们接洽一下这方面政策,梦想给夫妻俩带去福音。 越往上走,落后与困苦的感觉更猛烈,与山下所看到的多数几层楼的青砖小洋楼简直是两个世界。那松林坡莫非是一道分水岭? 何荣帮家还远得很,同事李先美和张雪的联系户廖仁沛和廖仁兴就在我们行走的同一条山梁上,张书记说我们先去这两家,然后再回过头爬上山顶去。于是我们一行七八个就和张书记奔波在上下不平还有些泥泞的机耕道上。额头上的汗已经渗出,汗湿的衣服紧贴在背心。少了欢声笑语,多了粗重的喘气声。沿着山梁不知走了多久,终究看到几座房子,张书记说这下面有廖仁兴的家,

13、但廖仁沛还得翻过前面那道石崖。石崖下自下而上用乱石码了一条路,可坑坏了穿着高跟鞋的女同事。刚翻过石崖,就看到一座同样泥坯墙房子,房后是山林,房前是李树,水塘。看得出比何少帮家好多了,有羊圈猪圈牛圈,狗叫得厉害,就是不见人出来。李先美给廖仁沛打了电话,得知他们夫妻二人都到枣林街赶集去了,廖仁沛治病。张书记介绍,廖仁沛从前育有一子,但儿子几岁时就死了,妻子后来也病死了。后来抱养了一个儿子,由于山高路远家穷一向讨不到媳妇,没手段又抱养给南龛坡一户人家做上门女婿,就很少回家了,廖仁沛又是孤身一人。抱养儿子的亲身母亲也成了孤家寡人,于是两个同命相怜的人住到了一起相互有个照应。 又翻过那道山崖,我们到了张

14、雪老师联系的廖仁兴家,同样有些破败的土墙房。可惜的是廖仁兴也不在家,也去枣林医院看病了。八十岁的老头,多少年孤身一人,的儿子也抱养了出去。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没人照管没人管,饱一顿饿一顿无人问。我心里升起一股恻隐之心,同时也为儿女孝道的缺失也感到悲哀。张书记说,现在这种处境多的是,他们村有位老人没有儿女在身边,死在家里几天都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有一点作痛。我在想,我们在扶贫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理应联同村支部给远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举行孝道文化的帮扶呢?“百善孝为先”“孝,不在于饰貌,而在于质实”,年迈的父母只梦想多得到年轻人的一点关切,孤寂的心只梦想多一点陪伴而已。 山顶上还有四五家

15、未去,我心里已经有些沉重。沿着一条倾斜的石坡,我们手脚并用持续往上爬。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行走,在铺满青杠叶的树林里穿行,我们也不知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毕竟还要爬多久。由于已经没有精力辨识方向,我惦记以后再来的日子我怎么找得到路。 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我联系的何荣帮家终究到了,时间已经一点过,又渴又累。抬头景仰,真的快到山顶了,听说这就是风头山。只要巴中的老年人都知道这座山,都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头在这座山里有个很隐秘的军工厂。今天我是第一次听张书记说,张书记还说,现在军工厂已经不生产了,但房屋设备等照旧存在。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我,我们,还将续写更多的扶贫故事。何荣帮大叔正在院坝边整理一小块地

16、,四周用小石条码得很整齐,何荣帮大叔筹划用来种点葱蒜。正面三间,转角两间,房子不大,还看得出颜色的门框上贴的对联也有些年头了,但院子较明净感激。屋后是树,房前是竹,右边是菜地,很清爽。一只肥嘟嘟的狗朝我们狂吠,而且用鼻子嗅我的裤腿,我左躲右闪,生怕被咬一口,何大叔说这条狗只是要闻一下但不咬人。我说明来意后,他放下锄头,让我先坐。我看了他家的户口簿,抄写了相关信息,又边询问他的生活状况边记录在民情簿上。何大叔是1948年出世的,和我父母同岁。三十六年前,妻子病逝,留下三个儿子。三十六年来,他一向未娶,为老父老母养老送终,将老三过继给何少帮家,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在上海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他不能找到什么致富的途径,只有用四处都有的青杠树烧点炭,换来油盐钱。没有多少新衣穿,但吃饭不愁,自己还能耕种。何叔说自己大病没有但时常小病;大困难没有,心里苦恼的是一个人生活,平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