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主题学主题学(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主题学能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有过争议,关于主题学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但主题学以它特有的研究领域、明确的国际意识和它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终于得到学界的承认,成为比较文学的又一分支学科第一节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起初民俗学家关注的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故事总有一些大致相同但又有区别的若干说法,于是感到有必要加以整理,以描绘出故事的谱系图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扩大了研究范围,着手探讨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等与神话传说关系不大的主题,发表了“多得不可胜数”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由此在德国形成了一门可观的主题学研究又由于要给这些流传中发生变异的民间文学主题正本清源,学者们在方法上转向比较,其研究视野随着流传的路线遍及欧洲,于是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结缘主题学研究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巴登斯贝格不赞成主题学,他力图证明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认为在这类研究中,链条的各个环节“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地重建起来,必然会有许多断裂”。
法国的另一学者保罗·阿扎尔认为主题学不可能把研究限定在“事实联系”的范围内,因此持拒绝态度法国学者所持的立场与他们的实证主义倾向相关在美国,主题学也受到冷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不设“主题学”,在谈到文学史时,他们认为“材料史(Stoffgesehiehte)是最少文学性的历史”①,因为它主要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有关,所以理所当然遭到形式主义批评的否定韦勒克还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只存在于处理材料并使之成形的过程中,借鉴来的主题或题材只是作家用来创作的材料,而不是作家的创造这些学者的确看到了主题学研究的某些先天性缺陷,但尽管如此,主题学研究仍继续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在德国,主题学研究十分活跃,保尔‘梅克尔于1929年至1937年间编辑出版了一套主题学丛书196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弗兰采尔出版了《世界文学的题材:创作史纵剖面典》,这部文学题材词典为研究各国文学题材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比利时学者雷蒙图松于196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一个问题:主题研究》一书是主题学研究的个案分析他专门讨论了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的演变,并把这一人物的研究同认识人类的历史联系起来,他说:“研究这些传说的历史,深人探讨这些传说各种变体的隐秘,也就是了解人类祖先发展演变的奥德赛,其中有得意的欢乐,也有失意的悲哀。
②美国学者哈利·列文于1968年出版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一书则肯定了主题学的文学性,他指出:“作家对题材的选择是一种审美决定,观念性的观点是结构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是媒介中固有的他认为主题学的审美性既体现在作家对题材的选择上,又体现为作为文学形式的主题自身俄国形式主义者托马斯也夫斯基在他的《主题》一文中细致地分析了主题的要素和连接技巧,为主题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相关概念、框架和方法总之,经过各国比较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的努力,主题学进入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二、主题学的定义主题学的定义与主题学的发展历史直接相关早期主题学多注重相同题材(神话、传说、人物等)的流传与演变,因此,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主题学作如下定义:那对于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稍稍明晰的探讨所取的第一个形式这范围广大的研究在法文中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德国人称它为Stoffgeschichte(题材的历史),我们现在提出了Thematologie(主题学)这名称梵.第根认为,文学中主题的发明是很少的,作家往往把老的、旧的模式修改一下,注入新义而已例如,善良和忠贞战胜邪恶和残暴,几乎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常见的主题。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写的是热爱人类的善良的普罗米修斯与残暴的宙斯之间的悲壮的冲突,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品都沿用了遗一故事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地域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变化,主题学开始涉及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主题研究,即不同民族文学中出现的共同主题于是,美国学者弗列特里契和马龙把主题学定义为“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处理共同的主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主题学作一描述性定义: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以及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三、主题的概念主题是主题学研究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从事主题学的研究,有必要讨论主题这个概念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涵的意义托马舍夫斯基将主题定义为“作品具体要素的意义统一”③主题的第一个特征是具有抽象性,它是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的抽象由此,不同题材可以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比如表现“悭吝”主题的,就有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莫里哀的戏剧《悭吝人》和我国元代邓廷玉的杂剧《看钱奴》等不同题材的作品。
主题的第二个特征是丰富性,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篇幅浩大、多条线索发展的长篇小说中,也表现在一些具有哲理性的短篇小说里主题的丰富性还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矛盾性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主题,既有“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又通过老人拖来的大马林哈鱼的骨架与垃圾堆放在一起表现出“虚幻无益的自我求证”的意象,而这两者恰恰是相互冲突的同时,训练有素的读者也可以从一部作品中发掘出主题的多重意义此外,主题在不同体裁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叙事作品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人物、事件或背景上,而抒情诗的主题则往往通过诗中的意象体现出来主题由不同层次的因素构成,与主题学相关的还有母题、题材、意象这些概念.母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歌德认为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弗兰采尔指出:“母题这个字所指明的意思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的)单元,它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或故事线索①托马舍夫斯基也指出,主题的要素简化到最基本的成分,如黄昏来临,英雄死了,信收到了,这些单元就称为母题对文学的构成来说,母题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主题的最小要素;另一方面,母题又具有强大的生成力。
换句话说,可以利用的整个母题库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这些母题可以变换出大量的故事,就像我们用简单的七巧板可以拼出变化无尽的图案一样题材是母题在逻辑或时序上的连接,是一种“勾勒清楚的故事线索”,即具体的故事母题的各种组合(因果关系、时间关系或是共时的描述)可以变换出各种各样的题材题材既可以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是当代的行动,甚至可以是想象的产物意象,即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它既可以是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雷电山水),也可以是动物或植物(如狮虎狼狗、松柏兰竹),还可以是想象中的事物(如天堂地狱、神仙魔鬼)等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却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含义,如西方用苹果作为引诱的物件,中国赋予··桃”以长寿的含义主题研究与主题学是有区别的一般的主题研究(thematicstudies)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呈现,是某部作品或某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主题学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延以文学形象唐·璜为例,一般的主题研究多集中在对这个形象的性格和思想的剖析上,以揭示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所要抨击、讽刺、嘲弄的对象,即揭示作品的主题,如有人说拜伦的《唐·璜》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
而在主题学研究中,学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个人物的出处,以及这个人物最初出自何人笔下,接着是努力找出各国写过唐·璜这个人物的作家和作品,以勾勒这个文学形象的演变轨迹四、主题史的研究主题学不同于限于一国的主题史的研究主题史研究的范围是探讨、考证某一相同或相似的题材、主题在一国流变和增衍的过程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对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起源及其在不同朝代流变的追寻和分析是主题史中研究题材演变的范例根据他的考证,该故事最早见于《左传》上面记载的杞梁之妻是一个谨守礼法的人,杞梁死后,齐侯在路上碰见她,向她表示吊唁,她认为不合礼法,坚持“不受郊吊”,齐侯只好亲自前往她家中再行吊唁这个谨守礼法的故事到了西汉刘向的《说苑》中增加了崩城之说,再到唐代诗歌中,杞梁成了秦朝人,崩城开始与秦始皇筑长城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宋代孙爽作《孟子疏》,指出杞梁妻的名字叫孟姜,由此杞梁妻与孟姜女合为一人元明之间,有关孟姜女的传说、唱本越来越多顾颉刚先生从文学本身的发展和唐代时势的反映两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将最初的故事与筑城联系起来的原因:就文学而言,汉乐府中《饮马长城窟》等诗篇中已有筑城的悲苦和惨死的叙述;从社会方面讲,唐代武功极盛,闺中少妇大有哭倒长城之怨气。
我国文学史上“昭君和番’’故事的意蕴变化属于主题史中的主题变异王昭君下嫁匈奴的事发生在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这一故事最早见于《汉书》的片断记载,到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昭君的故事在诗词、小说、戏曲中均有出现,其情节没有多大变化,但这一题材写出了相近又不尽相同的主题,如红颜薄命、恶人恶报、思亲望乡等在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居然看到了对皇帝的诘问:“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借昭君远嫁抨击皇帝的昏聩无能到了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之一的《王昭君》,故事的主题、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郭沫若所塑造的王昭君,一反以往昭君故事中的传统女性形象,不顾皇帝的挽留;毅然选择了投身沙漠之路,并当面骂皇帝:“你居住的宫廷比豺狼的巢穴还要腥臭……”体现了强烈的个人选择的价值,为以往的昭君题材所少见不仅如此,全剧还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学前所未有的强烈、浪漫、浓郁的悲剧气氛,剧中王昭君痛苦呼喊:“我愿有炽热的砂石来炙灼,狼犬的爪牙来撕裂我能看见我的心肝被狼子衔去在白齿中间咀嚼,我的眼睛被野鸭啄去投在北海的冰岛上纳凉……”这种对一国内同一主题发展演变的研究,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国文学史、社会、思想、风俗等不断变迁的丰富信息。
这类相同或相似主题在同一国家内的发展或变异,属于主题史的研究范畴如果某一题材、人物等的流传跨越了国度,就属于主题学的研究范围了第二节主题学的研究范围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梵·第根曾提出主题学研究的三大领域:题材、典型和传说美国学者柏尔威尔提出主题学研究自然现象、母题、情境、人物类型等我们从比较文学方法论人手,将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大类:题材史与主题学(狭义)一、题材史的研究类型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两种1.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指脱胎于同一母体,在各国辗转流传的题材类型民间故事类型是题材史的重要对象,如各国民间传说中的灰姑娘故事,现在收集的已达345种之多这些传说的情节结构基本相同,表达的主题也近似,只不过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所变异,西方的灰姑娘或穿水晶鞋,或穿红舞鞋,而在中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那个女孩却穿的是一双木屐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也提到,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在佛经中曾有类似的记载,此故事在公元4世纪以前就存在,传人我国大约在公元6世纪。
齐梁时期的《高僧传》中,鸠摩罗什说他师傅讲了一个故事:“如昔狂人,令绩师绩棉,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日:‘此是细缕.’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