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课程 主讲:主讲:SUSU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第六章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设计第二节课程设计 第三节课程改革第三节课程改革 4Contents课程概述课程概述一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二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三三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一 “课程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在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五经正义里为里为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巧言巧言中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意指宫室和宗庙去甚远,意指宫室和宗庙 宋朝朱熹在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朱子全书论学论学中频频提及中频频提及“课程课程”,如:,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
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课程一 在西方国家,课程(在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于)于1859年发表的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文中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一词派生出来的,是是“跑道跑道”的意思,即的意思,即“race-course”这样,课程的定义这样,课程的定义就是就是“学习的进程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即),即“学程学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一 最常见定义:课程是最常见定义:课程是“学习的进程学习的进程”典型定义:典型定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的概念与意义一(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9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课程 Curriculum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动态的教育存在广义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的总和也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教育活动狭义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课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 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具体地说,课程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规范师生具体地说,课程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规范师生教学活动的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各门、各门课程的标准课程的标准以及使其具以及使其具体化为组织师生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体化为组织师生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科书教科书。
二)课程的特点(二)课程的特点A.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B. B.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C.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11 课程系统的三个文本:课程系统的三个文本:1.1.课程方案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年编制课程设置和学年编制等部分构成等部分构成2.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2001年年以前我国称之为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2001年课年课程改革后改称程改革后改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
等部分组成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重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重要意义要意义1 .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的一个环节;2.它也是教师领悟和掌握一门课程的它也是教师领悟和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有效工具有效工具3.3.教科书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教科书亦称课本课本,是依据课程,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课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循序渐进地学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循序渐进地学习以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以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具;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它不仅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材料,而且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供了基础和依据;础和依据;3.教科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虽有教科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虽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它毕竟只是课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它毕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
程资源的一种二、课程设置的沿革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反映社会生活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反映社会生活需要,还缺乏对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指导需要,还缺乏对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指导我国:夏商周我国:夏商周春秋(六艺)春秋(六艺)汉代汉代(经典)(经典)宋(四书)宋(四书)元明清(科举)元明清(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古希腊(三艺西方:古希腊(三艺七艺)七艺) 古罗马(神学课程)古罗马(神学课程)到中世纪(三艺:到中世纪(三艺:宗教神学课程)宗教神学课程)文艺复兴:欧洲课程,拉丁语、希腊语和三文艺复兴:欧洲课程,拉丁语、希腊语和三艺艺人文主义学科人文主义学科科学课程兴起科学课程兴起近代:西方,重视科学知识近代:西方,重视科学知识新人文主意新人文主意学科学科现代学校课程现代学校课程三、课程理论的发展的简介三、课程理论的发展的简介1、【英英】斯宾塞于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年提出“什么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有价值”的问题,他把课程仅看成是科学的问题,他把课程仅看成是科学知识2、1902年,杜威发表年,杜威发表儿童与课程儿童与课程是影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开创性的著作;的著作;3.1918年,博比特:年,博比特:课程课程一书被视作教一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部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课程论专著。
专著4、1949年,拉尔夫年,拉尔夫泰勒:泰勒: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被视为,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的奠基石19 课程学之父:泰勒(课程学之父:泰勒(R.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年)确定目标确定目标-选择经验选择经验-组织实施组织实施-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课程课程目标模式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泰勒原理) 20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在得到实现?四、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四、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21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它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和需要学科课程的特点:学科课程的特点: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作准备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有明确的目标与目的2.能够按照人力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按照人力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以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材,以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行教学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