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 之史学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史部目录学史部目录学l l目录学是治学门径目录学是治学门径l l目录:不仅仅是书籍的目录:不仅仅是书籍的list,list,更主要是更主要是contentcontent和和contextcontext contextcontextl l王鸣盛: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l l张之洞: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将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将四库全书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l l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l l史学最初依附于经学,魏晋南北朝始经、史分立史学最初依附于经学,魏晋南北朝始经、史分立l l经学长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学又称乙部。
经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经学长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学又称乙部经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与士人安身立命的依据,史学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记录与后代王治与士人安身立命的依据,史学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记录与后代王朝行政的镜子朝行政的镜子资治通鉴资治通鉴l l“六经皆史六经皆史”“”“四部皆史四部皆史”: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与实物资料,都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与实物资料,都是今天历史学的史料是今天历史学的史料l l从目录学入手,全面了解传世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史籍从目录学入手,全面了解传世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史籍2、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礼:仪礼、周礼、礼记l l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
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l l1 1)仪礼仪礼仪礼仪礼: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章是西汉时形成的章是西汉时形成的章是西汉时形成的章是西汉时形成的l l2 2)周礼周礼周礼周礼: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书l l3 3)礼记礼记礼记礼记: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l l3 3、诗经诗经诗经诗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
l l其余其余其余其余尚书尚书尚书尚书、春秋春秋春秋春秋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孝经孝经孝经孝经、论语论语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孟子孟子、尔雅尔雅尔雅尔雅等在此从略等在此从略等在此从略等在此从略l l尚书尚书l l上古历史档案文献的汇编(三代政令、誓词、重要谈话和专题记事)上古历史档案文献的汇编(三代政令、誓词、重要谈话和专题记事)叙事的时代:号称起自尧舜,降至春秋秦穆公叙事的时代:号称起自尧舜,降至春秋秦穆公作成的时代:一部分是西周历史档案,一部分出自春秋晚期至战国秦汉作成的时代:一部分是西周历史档案,一部分出自春秋晚期至战国秦汉间人之手还有魏晋人伪造部分间人之手还有魏晋人伪造部分二、源流与真伪二、源流与真伪西汉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始有今古文之分:伏生(胜)伏生(胜)晁错:今文尚书;孔安国:古文尚书晁错:今文尚书;孔安国:古文尚书西汉五经博士皆今文;西汉五经博士皆今文;刘向校书,得孔安国本,刘歆、王莽:尊古贬今,引发经学今古文之争刘向校书,得孔安国本,刘歆、王莽:尊古贬今,引发经学今古文之争东汉尊今,导致古文尚书汉末失传。
东汉尊今,导致古文尚书汉末失传东晋梅赜东晋梅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5858篇,含西汉今文尚书篇,含西汉今文尚书3333篇(原篇(原2828篇)唐初孔颖达唐初孔颖达正义正义确立此古文尚书的历史地位,以后历代尊为儒经之确立此古文尚书的历史地位,以后历代尊为儒经之一l l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春秋春秋及其三传及其三传l l一、一、春秋春秋:l l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亦为通称l l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崔杼弑其君”;王;王官之学l l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春秋成一部诸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成一部诸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l l所谓孔子借笔削所谓孔子借笔削春秋春秋以正名义、寓褒贬的微言大以正名义、寓褒贬的微言大义,多是后人妄自忖度,替圣人立言,不足为凭义,多是后人妄自忖度,替圣人立言,不足为凭l l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代的命名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代的命名。
l l前前722722至至481481年鲁国十二公统治年鲁国十二公统治242242年,以鲁国为主的诸年,以鲁国为主的诸夏各国编年史夏各国编年史l l年月日为序的顺时记录;文字极简练年月日为序的顺时记录;文字极简练春秋三传:l l传:解说经义的文字疏:解释经义注释的文字l l三传的不同:左传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l l春秋、公、谷经文都终于前481(哀十四),左传经文终于前479年(哀十六),传文终于前468年(哀二十七),最后提到前454(悼十四)智伯之灭l l1.1.公羊传公羊传:l l战国末已成书,汉景帝时公羊高笔录,武帝时立为官学,战国末已成书,汉景帝时公羊高笔录,武帝时立为官学,是今文经博士之学董仲舒即为公羊春秋博士是今文经博士之学董仲舒即为公羊春秋博士l l2.2.谷梁传谷梁传:l l西汉谷梁赤作,宣帝时立为官学,与公羊传并列西汉谷梁赤作,宣帝时立为官学,与公羊传并列l l公谷皆属今文经学,以训诂解经,强调发掘孔子公谷皆属今文经学,以训诂解经,强调发掘孔子春秋春秋的的“微言大义微言大义”但有齐学(但有齐学(公羊传公羊传)鲁学)鲁学(谷梁传谷梁传)之别l l3.3.左传左传:l l作者之谜:孔子?左丘明?吴起?作者之谜:孔子?左丘明?吴起?l l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至中期人之手。
古文经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至中期人之手古文经学l l是否专为传是否专为传春秋春秋而作?而作?l l春秋春秋以鲁为中心,用周历;以鲁为中心,用周历;左传左传以晋为中心,以晋为中心,用夏历左传左传与与通鉴通鉴间的编年(前间的编年(前468-404468-404),见钱穆),见钱穆先先秦诸子系年秦诸子系年六国年表六国年表, ,则自前则自前722722至清亡,中国的编至清亡,中国的编年史记从未中断年史记从未中断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释“史”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江永说:“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冠断庶民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故掌文书者谓之史中国史籍之富 梁启超说:“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之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名家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 黑格尔道:“中国历史学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史与经的关系 刘知几说:“经犹日也,史犹星也 王阳明云:“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史学之性质 中国史学是在“经典”的道德精神哺育下生成的一个以记事为主旨的价值判断系统 中国史学像人类行为的一个监督系统与导航系统,对历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史学之意义 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历史的面前,任何人都会作出思考,都会考虑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一个有历史意识的人,决不会苟且自己的行为,而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生与死而一个丧失了历史意识的人,一个漠视历史存在的人,我们则很难想象他们怎样对待历史的 (人生四重境界之一) 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1、史官是政治体制中的一个执法系统和监督系统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 新序卷一说:周舍事赵简子,在赵简子门前站立了三日三夜,赵简子问他有什么事,他的回答是:“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 国语晋语中提到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向献公进谗言的事 2 2、“据法守职据法守职”是史家坚持的精神是史家坚持的精神 吕氏春秋先识:“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韩诗外传说: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l(崔杼杀齐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l晋国太史蔡墨云:“一日失职,则死及之3、秉笔直书是史家坚持的传统 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夏侯胜传曾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