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

上传人:文****坊 文档编号:271137053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ppt说课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一、说教材一、说教材v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选在中学教材里面的一篇传统课文。v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二、说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v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v由于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中第一次接触现代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课文四、五、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修辞手法的运六三段的赏析,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本课的重点。用是本课的重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曲折地表现

3、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另外教材中引用的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采莲赋片断,语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三、说教法学法三、说教法学法v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v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积三十年的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习

4、惯。”v学法指导: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v课时安排:2课时。v教学手段:播放朗诵录音、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v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介绍、疏通课文、课文讲课、分析课文、拓展延伸、课文总结、作业布置。v前四步为第一课时,后四步为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v 荷花荷花v曹寅v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v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v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也写荷花的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家可以回顾一

5、下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哪些散文?v春背影匆匆等。然而,对于朱自清,大家已经了解多少了呢?(二)背景介绍(二)背景介绍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曾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本文写于1927年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四一二一二”和和“七七一五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反革命大

6、屠杀,白色恐怖白色恐怖笼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苦闷彷徨中。他自中。他自己也知道,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暂时逃避避的一法的一法”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爱国的民主主的民主主义者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不能安心于这种“超超然然”。在。在一封信一封信中他表白说: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一个猎人在

7、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本文正本文正是是作者自己想作者自己想“超然超然”而又想而又想“挣扎挣扎”的心迹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三)、疏通课文(三)、疏通课文v1、学生听朗诵录音,疏通字词。v乘(chng)凉煤屑(xi)蓊蓊(wng)郁郁独处(ch)妙处(ch)袅(nio)娜(nu)脉脉(m)参差(cnc)斑驳(b)敛裾(linj)v2、学生再读再读课文,概括每一段段意。v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v第

8、二段:去荷塘的路上。v第三段:月下独处时的感受。v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v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v第六段:荷塘的四周。v第七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v第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四)、讲解课文v1、文章解题:根据以上各段段意,可判定标题“荷塘”与“月色”应是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v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v第一部分(13):观荷缘起。(情)v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景)v第三部分(78):联想采莲。(情)v3、情景交融。(五)、分析课文v重点分析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v荷叶:高而圆,动态美(叠词、比喻)v荷花:柔美、娇美(拟人、博喻)v荷香:时断时续、若有如无、清淡飘渺

9、、沁人心脾(通感)v荷波:衬托环境优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v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拟人、虚实结合)v月光月光:泻、浮、洗、笼(比喻)v月影月影:画(比喻)v光与影光与影:和谐分布名曲(通感)塘塘上上月月色色(第第5段段)荷塘四周(第荷塘四周(第6段)段)树(杨柳)树(杨柳)远山远山路灯光路灯光眼眼蝉声、蛙声蝉声、蛙声(六)、拓展延伸v1、比喻的修辞手法。v(1)明喻:明显的喻词“像、如、好比”等。vEg: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v(2)暗喻:不明显的“是、成为”等。vEg: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v(3)借喻:隐去本体、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vEg:

10、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v(4)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vEg: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v2、通感的修辞手法。v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又叫移觉。v五官及对应的五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舌(味觉)、鼻(嗅觉)、身(触觉)。v如:(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歌声似的。(嗅觉听觉)v(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名曲。(视觉听觉)v(3)蓝水兵,

11、你的嗓音嗓音纯得发蓝发蓝。(听觉视觉)v3、重叠词的使用。v日日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轻轻v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七)、课文总结v本文通过写夜游荷塘所见到的景物,委本文通过写夜游荷塘所见到的景物,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明明线:游踪线:游踪暗暗线:情感线:情感出家门出家门去去荷荷塘塘观荷塘观荷塘回回家家门门不不宁静宁静排排遣遣超脱超脱不

12、不宁宁静静荷荷塘塘月月色色圆圆型型结结构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八)、作业布置v1、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v2、理解采莲赋与西洲曲,并背诵。v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注意用上我们所学的修辞手法。五、总结反思五、总结反思v写景抒情散文是培养学生语感、陶冶文学情操的重要载体,所以也越来越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各种各样的阅读题考试也是倾向于散文。v阅读是要求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有很多问题不是在文中直接就能找出现成的答案来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听,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并且,让学生在多读多听的前提下,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在语文世界里面翱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