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笑少 文档编号:270923344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XX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 的调查研究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XX县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催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给该地区稳定与和谐带来了威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金融危机过去两年多之际,笔者对XX县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在了解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分析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仍然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研究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

2、更好地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针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通过多种形式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1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 近来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各种产业生产的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据统计,截止2010年4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47.

3、1万人(男劳动力16-55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31.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转向从事第 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20.3万人、第三产业为11.6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7%,尚有1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1转移渠道呈多元化。据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 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 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 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 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 5.8%的人员从

4、事其他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 1.2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对我市20个企业近200名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是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1.3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据统计,市内占61%,市外占35.9%,XX县区外省内占1.9%,省外占1.2%,体现出就业区域以本市为主的特点。 1.4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农民工

5、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据问卷调查统计, 37.3%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 28.6%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认真研究和对待。 2.1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造成就业上的低层次化。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3%,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5.6%。

6、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据调查,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 2.2培训基地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市劳动、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在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基地达34家,其中23家是依托镇(街道)成校建立的。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 一、培训手段

7、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各个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有的培训基地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培训效果;对于有些紧缺专业如车工、钳工、焊工、首饰制作、包装印刷等,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影响,却没有设置或培训很少。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 2.3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的,由政府

8、组织的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够健全,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运作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不办证的现象。劳动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 2.4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45.6%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42.3%。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

9、一大难题。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近年来,一些分割城乡管理制度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限制,在户籍、医疗、公共就业服务、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方面农民工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相当部分农民在进城务工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制约。由于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活,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上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三是工资收入

10、低、生活成本增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外地农民工大量涌入我市,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工资水平较低,据问卷调查统计,除个别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外,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在1000-1200元左右,而在城镇的生活成本却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所剩不多,影响了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有的企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在职工生活、工作环境改善和提高福利待遇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职工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2.5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企业

11、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和卫生条件差、安全缺乏保障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据调查,在去年市劳动监察部门受理的1310件投诉举报案件中,拖欠克扣工资的约占60%,不缴保险的约占20%,超时劳动的约占10%,其他(包括不签合同、扣档案、扣押金等)约占10%。从投诉案件中可以看出,拖欠克扣工资和投保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工资发放不及时,个别外资企业甚至欠资逃逸。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社会保险,因缴费比例高、基数大,加之工人流动性大,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等因素制约,个体私营企业的投保率普遍较低,据有关部门

12、提供的数字统计,我市个体私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保险平均投保率仅有13.6%。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致使执法检查不到位,对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 3.1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从我市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

13、是对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进行重点帮助和扶持。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就业,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且就业要求适应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针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在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使做大做强。同时,有关部门要指导企业放宽搞活用工政策,合理确定招工条件、扩大招工范围,放宽年龄、性别、工作时间等条件限制,提高工作福利待遇,缓解供求矛盾。二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机

14、会。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乡镇撤并和省关于中心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功能。要加强扶持引导,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等新兴行业和服务业,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三要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

15、,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滞留在从事农业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把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广、运用种植、养殖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拓宽生产领域,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3.2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

16、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增强转移就业的竞争力。一要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市、镇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应设立重点培训基地,集中资金和专业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档次与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真正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要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考虑,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有规划,有行动目标,有长远战略。二要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中专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