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95KB
约4页
文档ID:270899783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_第1页
1/4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赏析】: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盼望最终破灭,准备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看起来似是写眼前易见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受不幸;鸟雀喧嚣,*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力渐衰的写照。

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彼此都很了然,而却包含着多么深广的忧愤呵!现实既是如此,诗人又怎样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呢?“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肯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也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当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说明两人对现实的熟悉很糊涂,归趋也正一样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欣赏和安慰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若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有待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假如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其次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地   其次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您惦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多么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详细的、美妙的、能够感受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现出人的共性和情态,何等洒落,何等爽快,敝屣功名富贵拘束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敏捷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由于唐代以隐居为手段到达向上爬的目的者,大有其人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徒事洗耳,则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管是进是退,或隐或显,唯真正有经世济民的理想和才能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终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安慰之词,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比》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着笔平所谓“托体高”,即以立意为胜:“着笔平”,即无句可摘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事藻饰,直抒胸肊,实为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其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详细的形象之中,所以读来醰然有味这种艺术造境,决不是那些铺锦列绣,雕绘满眼之作所能比较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