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小学北方有佳人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70893129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体诗小学北方有佳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体诗小学北方有佳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体诗小学北方有佳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体诗小学北方有佳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体诗小学北方有佳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体诗:北方有佳人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汉书外戚传) 一阕短短的歌,竟然能使雄才大概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憧憬之情。这在我国古代歌,唯恐是之例。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 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

2、见山,一无渲染铺垫。但其意蕴,却非同凡俗。地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异的晶莹素洁的风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并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灵伍,无人知已而独立栏杆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仅是超世脱俗,而且更楚楚可怜了。这就是平中孕奇,只开篇两句,唯恐就令武帝企足引领,生出对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北方佳人既如此脱俗得意,当其顾盼之

3、间,又该有怎样美妙的风姿呢?要表现这一点,就不太简单了。何况在李延年之前,很多诗、赋中就已有过精妙的描摹。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曾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风流儒雅的宋玉吟咏东邻女子,亦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赋,更见其绰约之姿、流盼之美(登徒子好色赋)。在这种状况下,李延年欲赞北方佳人,如果没有特别之辞,唯恐就只能罢舞辍歌了。然而,这位富于才情的音乐家,却出人意外地唱出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奇句她只要对保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

4、,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如果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可就要降落其身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真是匪夷所思!但假如不是这样夸大,又何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妙风姿?而正由于这风姿美得令人生畏,才更让人心驰神往、倍加牵怀。假如美妙的事物都那么可近而易得,唯恐就没有这样摄人心魄的吸引力了。这就是“不行畏也?伊可怀也”(风东山)的人生哲理。 此歌的结尾也耐人咀嚼。上文对佳人的美妙作了极度的夸大,结尾则突然一转,化为深切的惋惜之语:“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美妙的佳人,经常给人君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见

5、得还少吗?这好像是要告诫人君,记取倾城、倾国的古鉴,不行为“佳人”所误。但接着一句则又紧摄一层?纵然是倾城、倾国,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妙的佳人,究竟是世所难逢、不行再得的呵!这二句故作取舍两难之语,实有“欲擒故纵”之妙:愈是强调佳人之不行近,便愈见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难得,就愈能促人赶快去猎取。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辞,牵动武帝那难获绝世佳人的失落之感,从而快速作出选择。这样收束,可谓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令人闻之而怅然不已。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气氛。 由此可见,这首歌表现佳人之美,不像卫风硕人那样,以形象的比方、生动的肖像描绘见长,而以惊人的夸大和反衬,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在表现方法上,倒是更接近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假如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此歌在动用夸大、反衬时,又紧紧抓住了人们常有的那种“畏”而可“怀”、“难”而愈“求”的微妙心理,最终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效果,打动了一代雄主的心弦。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这首歌还有一点留意得,就是采纳了大体整齐的五言体式(第五句“宁不知”三字实际上可以删除)。这种体式,当时还只在民间的“俚歌俗曲”中流行。李延年将其引入上层宫廷,配以奇妙动人的“新声变曲”。这对于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萌芽和生长,无疑起了某种催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