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古诗小学钱塘湖春行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70891690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景的古诗小学钱塘湖春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写景的古诗小学钱塘湖春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写景的古诗小学钱塘湖春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景的古诗小学钱塘湖春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的古诗小学钱塘湖春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写景的古诗: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解释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

2、着力描绘湖面风光。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动听悦耳。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气动人。侧重禽鸟。8、暖树:向阳的树。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慢慢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10、行缺乏:百游不厌。11、阴:同“荫”,指树阴。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

3、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完毕,以“最爱”直抒深情。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14、没(m):隐没。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16、缺乏:不够。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赐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构造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风光到描写白沙堤一带风光,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连接特别自然。译文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

4、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闲逛在西湖东边观赏美景,观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闲逛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欣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

5、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气。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动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头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气。“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由于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看、观赏的

6、感受和推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颜色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精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爽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

7、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缺乏”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中国历,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出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很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气,而且将诗人本身沉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观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

8、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忱所感染和打动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其次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头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

9、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好像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阔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宠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安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安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值诗人悄悄地欣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悦耳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深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觉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妙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局部,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殊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

10、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表达了白居易对这些布满生气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宠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珍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劳碌而兴奋的神情,好像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气。黄莺是公认的春天唱歌家,听着她们那动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妙。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展了

11、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颜色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看以及精确把握其特征的力量。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观赏西湖风光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辨别出个高低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春游了,在绿草如茵

12、、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拘束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满意的事情呀,马儿好像也体会到了背上仆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教导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格外好玩,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便的一笔,却为全诗增加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状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由于大自然的景象是不行能肯定的美,这美隐蔽在制造或者观看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白这一美学观赏真理。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宠爱和赞美之

13、情。由于西湖的风光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由于他不但擅长观看,而且更擅长发觉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憧憬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漂亮。这就是由于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觉观赏的眼光去对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缘由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现了多少次奇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旧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

14、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呈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管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适宜。”白居易就是由于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观赏眼光,才能在很多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觉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许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由于没有到“到处”闻莺、“家家”有燕的季节,而感到圆满,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

15、的好处,正由于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假如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喜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唯恐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沉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由于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慨了。认真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寻常不过的了,欣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唯恐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厉的警告,而今日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

16、就情有可原了。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由于他有一双发觉美、发觉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浇灌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头,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风光中,饱览了莺歌燕舞,沉醉在鸟语花香,最终,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