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阳****5 文档编号:270891272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 页数:27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7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7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2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2、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

3、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2.(出示7个会认的字)(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2)认读多音字“供”。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

4、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2)学生齐读诗题。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2)理解词语:杂兴:随兴而写的诗。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

5、女:男女。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童孙:孩子们。解:理解,懂得。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

6、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四、课堂小结。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农务繁忙天真勤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

7、,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

8、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为什么最后一句

9、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三、小结。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10、!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板书设计】稚子弄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3.再次齐读全诗。(1)说

11、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

12、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板书设计】村晚无忧无虑【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

13、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

14、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予“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慈爱的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15、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3.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