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70880410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9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之美教学设计(多篇)(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之美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1篇:桥之美教学设计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

2、桥美在何处。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

3、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

4、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

5、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

6、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

7、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

8、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1多媒体显示: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

9、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

10、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五、比较阅读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

11、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六、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

12、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七、布置作业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

13、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审美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

14、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出示思考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什么?、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

15、要举了哪些例子?四个。、文中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计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教师要适当加以点评。)、选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说说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美。、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能不能描绘一下你所见过的最美的桥?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教师不能强求。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桥的美其实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教学步骤-整体感悟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