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

上传人:秋*** 文档编号:270816788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元日》教学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9、古诗三首元日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节次第一课时个人添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感受欢庆。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播放课件:配乐春节序曲播放

2、过春节的各种图片:包饺子、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等。)你看到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2.谈话导题。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3.能结合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王荆公最得世人哄

3、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放鞭炮、吃年饭、贴春联。)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曈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1)范读。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4)边读边想: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 4.再读古诗,用你喜欢的方式理解关键字词的意

4、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主学习: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交流: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示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除”的意思就是过去。“岁”是年的意思,“一岁除”什么意思(一年过去了)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光亮的样子。(“曈”日字旁,跟太阳有关。) 桃: 桃符。桃和符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用桃符。瞧!这就是桃符 (出示课件:门神对联 )古人认为

5、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像这样画上画,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明代以后演变成现在的春联。都是祈求全家平安、生活幸福。 5.古代的符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用竹字头。看到“符”这个生字,你想到了和它相近的哪个字?三、深入品读,细细感悟。 1.指名回答,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谁来读? (1)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 (2)指名读,理解“爆竹”。(爆竹就是鞭炮。)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

6、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 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3)带着高兴的表情朗读。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除)看吧,(课件示天上的烟火、亮光及地上的红炮纸)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炮纸,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读。 (4)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5)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 (6)齐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7)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辞旧迎新 万象更新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3.品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1)了解古人喝屠

7、苏酒的意义。(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驱除瘟疫。) (2)指名带上愿望朗读。读出开心、快乐的心情。 (3)喝屠苏酒的人们会说什么(生看画面,师描述: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现在,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呢) 课件出示: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喝着屠苏酒,心里暖暖的。孩子们会说:( )年轻人会说:( )老年人会说:( ) (4)加上动作朗读。 (5)这浓浓的屠苏酒中蕴涵着全家人对新得一年的(希望、祝福、理想、企盼、希冀) (6)再读这句,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体的理解。(鞭炮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温暖;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年轻人

8、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又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7)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8)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4品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1)理解“曈曈日”。你能用上哪些词形容你现在看到的太阳呢(喷薄而出、霞光万道、光芒四射) (2)理解“千门万户”。 灿烂的阳光照着(千门万户),你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它(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 (3)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人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4)男女分组赛读。 (5)这时你又看到了

9、什么景象? 5品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把新桃换旧符。 (1)理解“新桃换旧符”的意义。 这里的“桃”和“符”指的都是“桃符”,结合注释说说桃符是什么(是用桃木做的,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课件:古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正月初一早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人们表达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2)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3)齐读,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从“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句古诗中,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再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10、)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6.教师小结:短短的28个字在同学们的细细品读下成了一幅幅热闹的画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试着背诵。四、揭示背景,体会情感。 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是描绘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的用意。 1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

11、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那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的不仅是旧得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2)“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日”不仅仅是初升的太阳。还有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3)“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 3.再读题目“元日”。(齐读)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 4.现在,请你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这首诗。(既读出春节的热闹喜庆又读出王安石的雄心壮志。) 5.学生自由背诵。五、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 (1)指名读春联。 (2)交流春联。 2.师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收集王安石写的古诗,为吟诵王安石古诗的活动作准备。教学反思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