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教学目标]掌握解读诗家语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如何读懂诗家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解读诗歌语言是高考中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如何读懂诗家语呢?(一)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的诗人形象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 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 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答案】借代,反问【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 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 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 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 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 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 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R1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 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 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 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 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 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08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 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 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儿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 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 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 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 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统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 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 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 长江1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o (1分)15.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A. 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B. 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C. 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14. 1分《游褒禅山记》3分 B15. 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 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 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儿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 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 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 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 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 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 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 不能付诸于实际。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 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注释】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1] M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2] 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 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3] 巾:头巾;雪:白发[4] 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5]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6] 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诗歌的韵律美指其平仄、押韵、叠字等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 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平淡,或豪放或哀婉......, 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使用叠字可以增强诗歌情感的表 达力,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例如,杜甫《登高》中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平仄为:平平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阅读时语调平缓低沉,从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杜甫 内心的凄苦哀婉。
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漫》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这一连串叠词的使用,从行为、时令、感觉等方面极力渲染秋思之深诗歌语言的韵律美这一独特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所以学生要潜心诵 读,在诗歌的韵律美中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讲“我们要学好文学,必须先学好语言"解读诗歌的语言是考 生在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中把握作者情感,鉴赏艺术特点的关键,我想对于考生只要 掌握了有效的解读诗家语的方法,就会很顺利地走进诗歌这一绚烂缤纷的世界从而 完成对诗歌的解读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 现诗人愉悦的心境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 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 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 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二)推敲炼字炼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 诗中的第二、三两联。
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一一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 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觉,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首句中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伤和伤感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单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16. (5 分)(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 适的心情解析】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 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 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 也。
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 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 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 莫之感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 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 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 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 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 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 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 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 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出园09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