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

上传人:wdg****h8 文档编号:270375492 上传时间:2022-03-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工科的研究报告与实践项目的(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指南一、新理念选题此类工程应结合工程教育开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历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开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1.新工科建立的假设干根本问题研究目标:分析新工科建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醒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开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开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立提供指导。内容:新工业革命的根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开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

2、分标准;新工科建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开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立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展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

3、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立、专业构造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开展思路。预期成果:形成构造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开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历的比较与借鉴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展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历和借鉴。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兴旺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历,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开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立、评价体系等维度进展比照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开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历。预

4、期成果:研究报告、案例集等。4.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历分析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开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历,提醒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开展趋势,提出政策措施。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立、专业认证、CDIO、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开展的经历与特色,提醒我国工程教育开展的规律;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研判开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工科开展的对策建议、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等。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案例集、高质量论文等。二、新构造选题此类工程应面向新经济开展需要、面向世界

5、、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展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立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构造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5.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目标: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穿插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预期成果:改

6、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6.多学科穿插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立探索与实践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开展趋势,促进学科穿插与跨界整合,推开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穿插融合,培育建立新兴工科专业。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制定以多学科穿插为特征的各类新兴工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根底知识的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多学科穿插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预期成果:形成假设干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

7、实施案例等。7.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立探索与实践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进理、工、医等学科穿插开展,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究应用理科产生新技术的环境、条件和路径,研究理科与工科之间穿插融合的方式,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穿插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及其相关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立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构造和能力要求等。预期成果:形成假设干由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8.

8、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开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开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内容:研究产业开展特征及其规律,把握产业开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开展的适配性进展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开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三、新模式选题此类工程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历的根底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9.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

9、模式改革与实践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内容: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立,创新高校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工程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结合新经济开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立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等新型组织模式。预期成果:建立一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化学院,如机器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学院等;建立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

10、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质量评价等活动的体制机制等。10.多学科穿插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目标: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表达多学科穿插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容: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改革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工程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等;研究制定多学科穿插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表达学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建立。预期成

11、果:建立一批满足多学科穿插融合人才培养的新组织机构;探索形成多学科穿插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师资构造、管理模式等;开设假设干表达多学科穿插融合的新课程。11.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目标: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穿插学科研讨课程;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12、。预期成果: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形成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用严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等。12.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内容: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历;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规划职业开展,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方案等教学改革经历,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示学生天赋特长;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

13、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续改进。预期成果: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基于案例、数据的实践经历等。13.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目标: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衔接的知识构造、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内容: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展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开展路径;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完善不同专业的学分确认机制;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

14、方案;针对本研分段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适宜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等。预期成果:完成研究报告,提供培养模式、选课体系和学分确认机制的方案,并提供相应数据。四、新质量选题此类工程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根底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开展前沿,研判兴旺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组织高校和产业共同研究提出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根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标

15、准、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的根本遵循。更新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培养标准。预期成果:一套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实施方案、工程成果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培养新标准等。15.新工科根底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根底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根底课程体系进展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

16、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根底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建立一系列新工科通识课程。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响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预期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及对策建议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