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68例疗效分析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常见的病因包括外伤、发育异常、鼻腔内肿瘤压迫等按偏曲的形状,可分为“C”形偏曲,“S”形偏曲,嵴突、棘突[1]鼻中隔偏曲类型多样,程度不一,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鼻中隔矫正术[2]我科于2009年至2011年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68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18-57岁C”形偏曲11例,“S”形偏曲5例,棘状突29例,嵴突23例主要临床表现鼻塞、头痛、打喷嚏、鼻出血及嗅觉减退合并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16例术前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明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特点及是否存在鼻窦炎行常规检查,排除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0°鼻内窥镜检查鼻腔,确定鼻中隔偏曲的位置鼻内窥镜下用1%丁卡因加1:1000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及表面麻醉鼻腔3次,间隔5分钟1%利多卡因10ml作左侧鼻中隔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及鼻中隔黏膜下局部浸润麻醉于左侧鼻中隔前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稍后作弧形切口,上至顶部,下至中隔底部。
用钝性鼻中隔剥离子在粘骨膜下,与中隔平面平行剥离,略向下外侧用力,将粘骨膜与鼻中隔骨性支架分离,同时可起到暴露手术视野的作用针对单纯的鼻中隔棘或嵴突,或局部偏曲,仅需在局部偏曲前作切口,或在嵴突表面作前后切口,去除偏曲的中隔支架,对侧粘骨膜保留完整,达到矫正鼻中隔偏曲的目的对弯曲明显、棘或嵴突部位周围要充分减张鼻底骨-软骨交界处常有粘骨膜皱褶,应在鼻内镜直视下,用小球刀切开剥离范围视偏曲程度和范围而定,以利于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和继续剥离为原则在切口后2mm切开软骨至对侧粘骨膜下,剥离对侧粘骨膜可用中隔回旋刀切除方形软骨,用剥离子分离鼻中隔软骨与上颌骨鼻嵴和梨骨的连接,凿除偏曲的上颌骨鼻嵴和梨骨,咬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对于鼻中隔骨部偏曲者,将鼻中隔软骨做“井”字切口处理术后双侧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并常规使用抗生素,术后48小时抽出鼻腔填塞物,定期随访1.3结果68例患者鼻中隔偏曲均一次性矫正成功合并鼻窦炎患者,同时行功能性鼻窦手术;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同时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合并鼻息肉患者,同时行鼻息肉摘除手术术后随访6月,鼻塞症状消失,其它并发症如鼻出血、头痛等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梁塌陷、前颅底损伤等并发症。
2讨论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由于出生后骨与软骨之间生长过程中张力曲线作用的不均衡,或许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鼻小柱软骨与鼻中隔方形软骨前方、方形软骨后方与筛骨垂直板及后下方与犁骨、上颌骨腭突的结合点,通常容易成为中隔偏曲的关键部位[3]鼻中隔偏曲易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鼻阻塞妨碍鼻窦引流,继发鼻窦炎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对深在和高位偏曲操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术腔内碎骨片不易清除干净,易造成术后并发症及矫正不彻底鼻内镜直视下操作术野清晰,可灵活调整术野尽量保留原有结构,高位偏曲软骨采用减张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控制操作的方向、力度及切除范围,清楚地观察到鼻中隔剥离器的分离动作以及骨凿和咬骨钳的切除动作随着近年对鼻腔生理功能更深入的研究及认识,鼻内镜技术、微创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医生对保存鼻腔生理功能愈来愈重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能最大限度保存鼻腔原有正常组织结构,其切口小,对鼻中隔黏膜损伤小,术中痛苦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效果明显参考文献[1]李秀梅.鼻内窥镜手术的进展[J].安徽医药,2010,14(3):355-357.[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8-148.[3]田勇泉,韩德民,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