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高中政治知识框架1.高中政治知识框架高一政治复习要点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名词解释1、商品2、商品生产3、商品经济4、商品的使用价值5、商品的价值6、交换价值7、一般等价物8、货币9、价格10、商品流通11、流通手段12、纸币13、通货膨胀 二、基本问题1、构成商品的条件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异同、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异同3、商品生产出现的条件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6、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表示)7、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8、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异同点9、货币的本质及其与货币的职能之间的关系10、货币具有哪几种职能?11、商品流通的公式表示是什么?12、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13、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有何异同?14、纸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15、行哪些职能?16、人民币的发行权归谁、谁又负责发行的具体事宜?17、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哪几个因素确定?18、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什么?19、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是什么?20、通货紧缩的表现是什么?2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23、价值规律的作用24、商品为什么必须实行等价交换?25、供求和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名词解释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4、所有制结构5、个体经济6、私营经济7、外资经济8、按劳分配9、资源、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10、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11、市场经济12、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13、宏观调控1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基本问题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什么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3、集体所有制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集体经济、为什么?4、农村集体经济的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作用?5、为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6、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几种形式?它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什么地位?7、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所有制结构?8、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9、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10、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1、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几种形式?1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15、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平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6、为什么说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17、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性?18、为什么市场经济要具备开放性?19、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0、市场的作用?21、国家为什么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3、宏观调控主要有哪几种手段?24、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6、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27、如何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9、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名词解释:1、市场主体2、企业3、企业法人4、法人5、公司6、股份有限公司7、有限责任公司8、股票9、股东10、股息11、经济效益12、劳动成果、劳动消耗13、企业兼并、强强联合14、企业破产15、厂长(经理)负责制16、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17、正当竞争18、不正当竞争 二、基本问题:1、市场主体由哪几部分组成?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3、为什么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4、企业的建立须具备什么条件、履行怎样的程序?5、法人和自然人有什么区别?6、我国的公司种类有哪几种?7、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8、给股份制企业定性,关键看什么?9、国有经济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支柱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0、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其出路是什么?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11、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有何影响?12、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则提高经济效益对国家有何重要性?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14、实行企业兼并的意义是什么?15、强强联合的意义是什么?16、为什么说“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17、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兼并和破产?18、如何正确对待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19、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
2.政治必修一二三各单元归纳知识框架我有哲学的,也就是高二上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到反作用原理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5.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6.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辩证唯物论: 一.联系 1.普遍联系原理 2.因果联系原理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二.发展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3.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三.矛盾 1.对立统一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3.认识队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5.认识的根本任务 6.实践的基本特征 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些都是主干知识点,希望你能用到 那你要什么?经济学还是政治学?201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3.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经营者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诚信经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262343663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2)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措施: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第二,关键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第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第四,要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加快调整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核心提示: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政策。
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消费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2)我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发展我国工业: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②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尤其要鼓励工业企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④要提高我国职工的职业技能,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中处于有利地位⑤大力发展建筑业等支柱产业核心提示:工业知识的考查一般是围绕我国工业的素质和如何提高我国工业的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等展开 3.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3)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重点突出其在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出路)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2)劳动合同制度及其意义:重点掌握订立劳动合同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度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3)社会保障制度:①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原则:A.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A.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C.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核心提示: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高中政治知识点框架政治常识:教学内容:第一课教学目标: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相互关系 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基本知识点内容: 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⑴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c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⑵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⑶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 ⑴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2)我国的对内职能: ①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② 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③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3)我国的对外职能: 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