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

上传人:邱** 文档编号:269887567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1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并参考答案(收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 文 试 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7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部 分(14题 2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 chngxin)出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

2、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清静安闲,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wi)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 (1)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别墅( ) 徘徊(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 chngxin) (wi)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7分) (1) ,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瑾满江红) (3) ,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 ,不以己悲。

3、(范仲淹岳阳楼记)(6)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 ”。(礼记学记)3.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标语,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3分) 与时间赛跑,同疫情抗争。众志成城,防控疫情。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选 条,理由是: 4.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共6分)(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4分) (2)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2分) 二 部

4、分(520题 5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5分) 赤 壁 登幽州台歌 杜牧 陈子昂 折戟沉沙铁未销, 前不见古人, 自将磨洗认前朝。 后不见来者。 东风不与周郎便, 念天地之悠悠, 铜雀春深锁二乔。 独怆然而涕下 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诗作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

5、集) 【丙】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尘俗:世尘,流俗。质:质朴,朴实。绮:华丽,美妙。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腴:丰厚,丰裕。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儿曹:孩子们,对侄子辈的称呼。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 (2)皆莫及也 及: (3)绝好岑嘉州诗 绝: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已: 8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1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明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3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8分)真情实感作为狭义散文的“美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它的全部篇中间,应该是洋溢和充满着丰盈的情感。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都充分地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的大海,有的像壮怀激烈的咏叹,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像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

7、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挫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地咀嚼。根本的问题自然还不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在于感情本身是否真实与诚恳。如果是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的话,无论是表演得多么热烈,或者是装饰得多么含蓄,往往都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至多是只能暂时感动一些天真和幼稚的读者。他们一旦成熟起来,就会讥笑和懊悔自己,怎么会被这种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所打动呢?一个真正对人类社会和广大读者负责的散文家,绝对不应该去抒发自己都未曾真正感动过的情绪。只有将真正使自己感动得无

8、法抑止的情绪,很自然和诚实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动读者。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如果有了这样坚实的立足点,就是翱翔于九天,神游于幻境,或进行巧妙的艺术虚构,也都会抒发出真情实感来的。“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就要少得多了,所以任何一个为中华民族未来命运而搏斗,真心实意地挚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只要他能够驾驭着流畅和美丽的文字,就都有可能写出上乘的散文佳

9、作来。罗丹在遗嘱中这样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散文易学而难工”,确实是深切理解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真知灼见。(选文有删改)11.选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的?(2分)12.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是什么?(3分)13.选文段引用罗丹的话,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10、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15分) 南瓜茄子小鸡 一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二天,若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

11、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

12、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随口一说,就忘记了。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蒲团南瓜的造型天生佛系,映照着一个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二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

13、一直吃到冬天。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当今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