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素问·痹论》讲》PPT课件

董**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78.50KB
约102页
文档ID:269803344
《素问·痹论》讲》PPT课件_第1页
1/102

黄帝内经(释译图析) 素问 痹论第四十三 甘肃中医学院 邓 沂1精选ppt 篇名解释 痹,闭也,闭阻不通的意思,指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痹证 本篇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治则、预后等,进行了专门讨论, 故名痹论 正如 素问直解 卷四所说 : “ 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之痹, 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腑有俞, 五脏亦有俞 ;五脏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脏六腑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 ,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2精选ppt 篇章大意 一、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证发生的外因,五脏真气不足,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痹证的内在因素 二、提出痹证的分类:从病因分为风、寒、湿痹;从病位分为五体痹,五脏痹;从病性分为寒痹、热痹三、论述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机理和辨证要点 四、提出痹证的预后:邪入深者预后差,病程长;邪入浅者预后好,病程短五、提出痹证的随病、随经取穴的针刺治疗原则 3精选ppt 篇章结构第一节 讨论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第二节 论述痹证的症状第三节 讨论痹证的病机第四节 讨论痹证的传变与预后第五节 讨论痹证的治疗4精选ppt 释译图析第一节 讨论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 一、讨论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二、阐述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三、讨论五脏痹的成因四、提出六腑痹的成因5精选ppt 一、讨论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 原文 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6精选ppt 注解释义 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 痹:病名 , 指痹证痹者,闭也, 闭阻不通的意思,指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痹证如素问直解卷四注曰:“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 黄帝问道:痹病是从哪里发生的呢?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杂至:杂 , 错杂、混杂至,到达,作侵袭解杂至,即错杂侵袭 岐伯对答说:风寒湿三邪错杂侵袭人体即会引起痹证7精选ppt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行痹:指以肢体、关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尤在泾说:“ 行痹者风气胜,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证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在,血气不通而为痹 行痹, 由风邪偏盛所致因风性“善行而数变”、“善动不居”, 故由风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气血闭阻, 不通则痛,随行随阻因此行痹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 、痛处游走不定 、病位波及范围较广为病证特点另外,行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行痹亦称“风痹” 行痹的治疗素问 缪刺论提出了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在分肉间痛而刺之 的 针刺治疗方法 针对风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 医学心悟说:“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可选用蠲痹汤加减8精选ppt 寒气胜者为痛痹, 痛痹:指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张介宾注:“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 痛痹,由寒邪偏盛所致,因寒性“凝滞收引”,故由寒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气滞血凝,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等邪气伤人,亦致阳气挫伤,无力行血,经脉阻滞因此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并且部位固定,得温则痛减、遇寒则增剧另外,痛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痛痹亦称“寒痹” 痛痹的治疗灵枢 寿夭刚柔提出火粹、药熨等针灸的治法 针对寒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指出: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涩,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或活络效灵丹加减 9精选ppt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著痹:著,音义均同 “ 着 ”,重着、 留着不去之义著痹即着痹,指以痛处重着不移、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张介宾注:“ 肢体重着不移,或为疼痛,或为顽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肉 著痹,由湿邪偏盛所致,因湿为有形阴邪、性质重着粘腻,故致病易于困遏阳气、阻滞气血运行。

故由湿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常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重着,或顽麻不仁,或肌肤肿胀,并且缠绵难愈另外,著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痛痹亦称“寒痹” 著痹的治疗灵枢四时气 提出针刺足三里温健脾胃,以消散寒湿 针对湿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指出:“治著痹者, 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可选用补土燥湿汤加减 10精选ppt图表分析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 风 胜 行 痹 疼痛游走 (善行数变) (风痹) 痛无定处 风寒湿 气血凝滞 寒 胜 痛 痹 疼痛为主 痹杂 至 经络闭阻 (凝滞收引) (寒痹) 部位固定 湿 胜 著 痹 痛处重着 (重着粘腻) (湿痹) 顽麻不仁11精选ppt 小结 一、痹证的命名:痹,闭也,闭阻不通的意思,指痹证痹证是以病机命名的病证名称 二、痹证的病因:原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三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病因 三、痹证的病因、病证分类:原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风寒湿邪错杂侵袭人体引起痹证,由于风寒湿三邪各有偏胜,因此即可形成不同的证型如风气胜者为风痹、寒气胜者为寒痹、湿气胜者为湿痹,是为病因分类;而象风气胜引起的疼痛游走、痛无定处的行痹,寒气胜引起的疼痛为主、部位固定的痛痹,湿气胜引起的痛处重着、顽麻不仁的著痹又为病证分类。

12精选ppt 临床意义 本文所述三痹证的成因对临床风寒湿痹的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痹证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为特点的多为风气偏胜引起,痹证以疼痛为主、部位固定为特点的多为寒气偏胜引起,痹证以痛处重着、顽麻不仁为特点的多为湿气偏胜引起,这些均为临床辨证的要点13精选ppt 二、阐述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 原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14精选ppt 注解释义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五者:痹证行痹、痛痹、著痹三痹证以外的另外五个证型,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证 黄帝问道:痹证另外还有五个证型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统称五体痹、五痹证,是由风寒湿三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五痹证是以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如医学纲目注 :“皆以所遇之时, 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至阴 : 指长夏15精选ppt 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岐伯答道:由于四季五时主气不同,所应五脏各有差异,而五脏主管五体,因此在不同季节受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如冬季感受以寒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肾脏引起骨痹,春季感受以风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肝脏引起筋痹,夏季感受痹邪易于伤害心脏引起脉痹,至阴长夏感受以湿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脾脏引起肌痹,秋季感受痹邪易于伤害肺脏引起皮痹16精选ppt 骨痹 发病 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藏精,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故肾与冬季在五行均属水而临床上外感寒邪最易伤肾、肾本身得病也常出现阳虚阴盛、寒从下生的虚寒证,因此冬之气内通于肾同时肾藏精、生髓而主骨,所以肾气虚衰不能适应冬季严寒的气候,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骨痹 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骨则重 及其素间 长刺节论之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骨痹的病证表现为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畏寒肢冷等 所见病症如强直性脊椎炎、退行性骨关节炎 、大骨节病、痛风等病症类似于骨痹 治疗治宜温肾散寒通痹,方用右归饮合肾着汤等 灵枢五邪指出可取涌泉 、昆仑穴 , 灵枢 官针提出用短刺和输刺法治疗,均可参考17精选ppt 筋痹 发病 春之气内通于肝,肝藏血、主筋,所以肝气虚衰不能适应春季的生发之气,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筋痹。

筋痹的发病实为肝之气血不足,感受痹邪,痹邪闭阻,肝之气血不能温煦、滋养筋膜引起 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筋则屈不伸 及其素间 长刺节论之 病在筋, 筋孪节痛, 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筋痹的病证表现为筋脉孪急、屈伸不利、关节疼痛等 所见病症如坐骨神经痛、腱鞘炎、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一些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粘连而活动不便的病症类似于筋痹 治疗治宜祛风散寒除湿、舒筋缓急通痹,方用活血舒筋汤等 素问 长刺节论提出针刺 筋上为故 ,灵枢 官针指出用恢刺和关刺之法18精选ppt 脉痹 发病 夏之气内通于心,心主血脉,所以心气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脉痹,如马莳注云:“心主 夏,亦主脉,心气衰,则三气入脉,故名之日脉痹 病证表现 根据本篇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医宗金鉴之“脉痹脉中不流行而色变”,以及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之 病脉痹,身时热的记载,脉痹的病证表现为肢体疼痛、病位固定、遇寒痛甚,或见局部冷痛青紫,或脉显露成索条状;若寒湿邪郁化热而脉有瘀热,又可见身热、肌肤灼热疼痛、局部色赤紫等19精选ppt 所见病症如静脉炎、大动脉炎及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静脉曲张、肢体动脉栓塞等周围血管病未发生溃疡或坏疽时的病症类似于脉痹。

治疗治疗以 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为原则,宜散寒除湿通脉、活血化瘀止痛, 可用当归四逆汤合活络效灵丹之类; 若以局部血脉凝涩为主可用温经通络汤温经通络;若脉有瘀血郁热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茜草根、丹皮、连翘活血清热 20精选ppt 肌痹 发病 春至阴长夏之气内通于脾,脾主肌肉,所以脾气虚衰,感受湿邪等痹邪就易于引起肌痹 病证表现根据本篇 痹在于肉则不仁、医宗金鉴之“ 肌痹肌顽麻不知痛痒 ”及其素问 长刺节论之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肌痹的病证表现为肌肉顽麻不仁、酸痛无力等 所见病症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周围型麻痹症、重症肌无力等病症类似于肌痹 治疗治宜祛湿散寒通痹, 方用除湿蠲痹汤,薏苡汤、三痹汤、神效黄芪汤(类证治裁痹证论治)等亦可选用 素问长刺节论提出可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 即取分肉之间而刺之灵枢 官针 指出用合谷刺法, 马莳注云: “ 合谷刺,左右用针如鸡足然,针于分肉之间 , 以取肌痹 21精选ppt 皮痹 发病 秋之气内通于肺,肺主皮毛,所以肺卫虚衰,痹邪乘虚侵袭就易于引起皮痹 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皮则寒及其诸病源候论之 “ 痹病之状,皮肤顽厚 ”、医宗金鉴之“皮痹皮虽麻尚微知痛痒”的记载,皮痹的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寒冷,顽厚不仁。

所见病症如硬皮病以及秋冬发病、加重的皮肤瘙痒、皴裂等病症类似于皮痹 治疗治宜祛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通脉,方用黄芪建中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越婢汤加羌活、细辛、白蒺黎(张氏医通痿痹门),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2精选ppt图表分析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病因季 节五 脏五 体(外合)主 气痹证证型病 机风寒湿冬 季肾骨寒(水)骨 痹同气相感 春季肝筋风(木)筋 痹夏 季心脉暑(火)脉 痹长 夏脾肉湿(土)肉 痹秋 季肺皮燥(金)皮 痹23精选ppt 小结 本文指出五痹证是由风寒湿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五痹证是以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其与三痹证之间并非全然无关,而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如肌痹是根据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而肌痹同时又依据感邪轻重与症状特点分成风痹、寒痹、湿痹或行痹、痛痹、著痹24精选ppt 临床意义 本文提出五体痹证的发病与四季五时密切相关由于“天人相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