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矛盾论》读书报告啊2700字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88KB
约11页
文档ID:269703306
《矛盾论》读书报告啊2700字_第1页
1/11

    《矛盾论》读书报告啊2700字    《矛盾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 产 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从六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七部分进行了全文的总结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其次,文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作者认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一部分主要表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认为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而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第五部分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这也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述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且作者明确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也表明这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加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犯错误。

当时,这一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时值今日,在当今系统科学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唯物辩证法尤其是矛盾论与系统科学的冲突也在所难免,而矛盾论的世界解释也日显窘迫的但试图对原有的正统解释抱残守缺而一味对系统科学进行贬斥的态度固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对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体系采取折中或调和的解决办法亦不正确我认为只有立足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旧的理论进行选择性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转变一、塑造出比矛盾统一体更为基本和合理的概念矛盾统一体概念的形成及其矛盾分析方法所依赖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西方近代科学所一直依赖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即将整体还原成可能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行为以求得因果解释这种思想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现象,都可以被分解成一些孤立的因果关系,而这些孤立的因果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对该现象本身的解释。

但是,当现代科学进步到了要作精细的观察,要对有机联系的复杂性现象进行解释时,这种方式便失效了二、注重整体性思维和系统分析法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形式和类型的世界解释理论从形式上看,有牛顿的经典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系统论以及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一系列自组织理论或者说复杂性科学等;而从类型上来看,经典科学的世界解释是一种机械论的、分析的还原论的解释模式,唯物辩证法和系统哲学则是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础的解释模式面对如上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解释体系,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整合,毕竟对同一事物、现象和过程只能适宜用一种理论去进行解释尽管唯物辩证法与系统哲学这两种解释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但由于二者之间在对世界进行整体性把握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可以用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去实现各种理论体系的整合三、维持作为哲学信条的世界统一性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长期以来将世界分割成精神与物质、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并进行分别研究的二元论观点和还原论的分析思维方式并不利于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四、实现科学与哲学的融合长期以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分割对垒的境地,并进而形成科学与哲学之间弥久愈深的鸿沟。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虽然在原则上确立了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却一直缺乏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在实践上并不成功读过《矛盾论》,确实会有点不同的体会,毕竟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都是矛盾,但《矛盾论》是一个时代产物,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必须对其进行发展与创新第二篇:马原读书报告 3600字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所选读的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该部分包含三篇文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概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包括其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将其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认识上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彻底的发展,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本质。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上,马克思突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学说,无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第三篇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针对这一时期党内出现的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作风,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研究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对立,倡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从这三篇文献的阅读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重点围绕第三篇文献的阅读,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古老的思想,早在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就赞扬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而颜师古的注中解释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2,而毛泽东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其《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客观的规律,“求”就是要我们去研究3毛泽东阐述的实事求是,强调的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即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现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而非我们主观臆造的规律,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倾向。

“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其带领中国共 产 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逐渐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并且在该思想形成后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1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xx年,第2410页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第2410页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9页19xx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李大钊等在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但早期的革命者未能认识正确认识到中国的客观实际,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理论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的社会条件之下,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而实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任务的道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最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最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xx年,在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就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指出“(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主义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是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三)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4在19xx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再次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519xx年和19xx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xx年开始了延安整风运动,批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党八股,阐明了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此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指导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实事求是的思想的理解,首先是“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即就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客观联系,即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实事求是”即是要求从客观事物中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而非用主观臆断或是书本经验对待事物。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首先便是要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反对一切主观主义的倾向对待客观实事,我们必须具体全面地看待实事,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防止将主观臆断误当作客观实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