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面对特殊儿童家长开展特教工作的相关技巧策略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33KB
约5页
文档ID:269660952
面对特殊儿童家长开展特教工作的相关技巧策略_第1页
1/5

    面对“特殊儿童”家长开展“特教工作”的相关技巧策略    张琳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儿童群体”,为学校特教老师提供与家长沟通、对接工作的模板式策略方法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教工作 技巧策略一、现状(面对‘特殊儿童们,我们应更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工作的原因)当下很多学校都有行为习惯异于常人的‘特殊儿童他们或自我封闭,有抑郁倾向;或不善人际沟通,具有攻击性;或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迟滞,影响心理健康;或自我调控能力缺失,抽搐多动……在这些儿童中,只有少部分家长愿意正视自己孩子与健康孩子的区别,同意将孩子划为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生或将孩子送到特教学校接受学习;大多数家长虽然眼见孩子的‘症状问题,但他们总希望能通过同龄健康孩子的正向影响,改善或减缓孩子身上出现的‘症状问题;除此以外这其中也有很多家长心里十分敏感脆弱,他们不乐意接受孩子‘病了的事实,对孩子在教育环境的选择上,采取规避、躲闪的态度,潜意识中常存“让孩子一直‘随大流,差不多就行 ”的思想[1]但实际情况是,在普校的这些‘特殊儿童群体,往往因无法适应学校的常规教育,无法跟上健康儿童的发展节奏而滋生出‘集体剥离感。

他们的行为表现虽然是异与健康儿童的,但其实他们每个个体都具有很强烈的感受性这些孩子会因长时间累积在身体和心里的不适应,加剧他们的焦虑、惶恐和不安所有这些负面情绪终会导致‘特殊儿童们行动做事畏首畏尾,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自卑的结果,可以说:“丧失安全感的孩子是很容易输掉一生的!”二、改变‘特殊儿童家长意识的有效途径1.前提基础努力构建‘同理心:首先应想办法使家长认同班主任老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家长对班主任老师是信服的,一切后续工作才方便开展1)前期工作做到位:对‘特殊儿童关爱有加,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孩子实在的照顾与帮助;(2)班主任老师自身人格魅力:业绩、荣誉、头衔……(这些‘光环可有力地增加家长对老师的认同感,在和‘特殊儿童家长的每次接触中,可不着痕迹的有意渗透,为事后开展‘特教工作增添‘感情砝码)[2]2.能与家长‘共情一定记住是‘共情而不是‘同情‘特殊儿童的家长共性大都是敏感、急躁、有防卫性的他们对自己孩子的作、闹、不按常理出牌往往是束手无策的家长们即心疼自己孩子,又有太多无奈情绪(班主任老师在与家长聊天时可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家长感受到你与他的‘共情,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对家长的尴尬、为难表示理解,并提出愿意和他一同承担照顾、引导孩子积极健康发展的意愿)。

3.面对不同层次‘特殊儿童的家长人群,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1)面对有文化的家长群体从‘认知层面入手,让家长明白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家长面对自己宝贝---‘特殊儿童时的两种极端态度:要么过分关注,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绑架束缚本已‘生病的孩子;要么过于敏感,对自己已‘生病的孩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多闻不愿多问班主任老师要着力打破家长的这些‘习惯性思维模式和‘传统思维模式,最终让家长明白对待‘特殊儿童群体应‘少扶多放,将关注点转移到他们的心理需求上2)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群体少晓之以理,多动之以情不强调家长一定要直视孩子‘病了的客观事实,迂回的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用事实说话,让家长看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与帮扶;孩子的点滴变化及进步;为孩子量身打造的系列‘特辅计划友情提醒家长一定规避类似“摊上这样的,还能咋整?”“我天生命不好!”“你脑子不好,笨就笨吧” 等消极心理暗示对孩子造成的二度伤害,用平常心看待孩子,时时为孩子营造无压力、愉快的氛围,努力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孩子可以真正健康的成长4.最有说服力的‘法宝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家长群体,都一定要谈‘特教政策给予‘特殊儿童的有力支持这是给家长们吃下的最有效‘定心丸:定期的专业指导;绝对的‘信息保护(向家长承诺只有班主任及学校才能了解随班就读孩子的信息,任何其他的人事均不会介入);与健康孩子同等的学籍管理制度等。

5.强化指导家长工作:当“特殊儿童”状态有改变、有起色、有进步,“特辅”工作有成效时,家长的认同感会倍增班主任老师可在此时与家长进行强化沟通,此时的沟通是最高效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引用正反例证(介绍‘随班就读相对成功的范例;例举‘讳疾忌医延误病情的案例)为家长植入积极心理暗示,使家长明确“特殊儿童‘培育方向,坚定信念,积极配合‘特辅“工作三、与家长沟通“三步曲”1.询问孩子“怎么了?”首先运用柔和的语调和策略的谈话技巧向家长讲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努力构建同理心,将‘孩子在校信息作为‘交换礼物,聚焦家长的关注点,赢取家长的信任,同时换来对孩子在家‘行为状态的了解2.刨根问底,询问“为什么?”了解孩子病因和患病史如果是先天的重点表达‘共情;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除表达‘共情外,还要追问‘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此环节体现了班主任老師对学生的关注与关爱,沟通得当即可和家长建立坚实的信任关系)3.信念重建,指导家长“怎么办?”:首先表达体谅“特殊儿童”家长的合理情绪,希望他们可以打破‘习惯性思维模式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正视孩子“患病”的客观现实通过高效沟通,把家长原有的“孩子是有问题的”核心观念变为“孩子有希望了”,实现家长的信念重构,使他们能更积极地配合 “特教工作”,为‘随班就读生、 “特殊儿童”们创造最有利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1]《特殊儿童心理学》(方俊明)[2]《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美)(休厄德著)、肖非等译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