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9655171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析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 【摘要】“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德国社会学、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一诺依曼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问题提出的著名理论,本文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探讨在网络新媒介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的两个前提条件仍然存在、仍在起作用,从而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媒介;从众心理;意见气候“沉默的螺旋”假说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德国社 会学、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一诺依曼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问题提出的著名理论,在进入网络媒介时代的今天,这个假说仍然吸引着各国学者广泛的学术关心。本文主要讨

2、论在网络媒介环境下,这个假说是否依然成立并发生作用。一、“沉默的螺旋”假说传播效果研究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对于这一假说在大众传播环境中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情况,伊丽莎白诺埃尔一诺依曼曾经做了基本的界定。这个假说探讨的是舆论形成过程的社会心理机制问题,概括起来,这一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舆论的形成经历一个优势意见大声疾呼和劣势意见不断沉寂下去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纽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

3、,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从三个假设我们可以看到“沉默的螺旋”成立的两个前提分别是:受众在心理上总是处于孤立的状态:受众可以公开地表达意见,并形成意见气候。二、网络媒介的特征要了解“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仍在发生作用,首先必须认识网络传播的特性和规律。网络传播有哪些不同于传统媒体传播的特征呢?(一)网络传播的技术传播特征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技术特征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技术特征主要包括:1数字化传播。互联网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将所有的信息转化成“比特(bit)”进行储存,同时以数字的方式进行编辑、传输。2多媒体传播。多媒体技术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

4、基础,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3交互式传播。在互联网上,受众不仅能自主地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观念、意愿与情感,而且不同的受众还能彼此在线交流。4多功能传播。互联网具有远程登录、文件传送协议、公告牌和电子邮件等更为多样化的传播功能。(二)网络传播的人际传播特征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是建立在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之上的,正是数字化传播、多功能传播等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才促使自由传播、交互传播、实时传播、匿名传播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人际传播特征。(1)自由传播。在网络时代,自由传播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的自由、传播内容的自由、传播时空的自由、传播方式的自由。(2)交互传播。指网民在网上交流

5、时是双向进行的,主要表现为受者与传者的交互以及受众之间的交互。(3)匿名传播。指网民在网上进行内容的传播时都是在网上进行,既看不到面容也了解不了双方的信息。三、网络时代下“沉默的螺旋”不会沉没“沉默的螺旋”假说的真正目的是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传播媒介的意见气候造成能力入手,来揭示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强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在发生作用,因为它的这两个前提条件依然在起作用。 (一)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作用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环境中依然存在1从众心理是和社会规范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规范作为一种社会内聚力,以惩戒脱离共同价值观的个人为基础,惩戒的方式便是启动心理因素

6、,使那些脱离共同价值观的人感到孤独。2在网络环境中害怕孤独的从众心理仍然在起作用。首先,共同的价值观不会因网络社会而消失。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规范与价值,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强制性的减弱伴随着意见和观念强制性的减弱,在网民的行为方式上出现了自主化、个性化的行为趋向和价值判断,因此网络社会不存在重建网民价值观的问题,网络社会仍然会尊重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其次,网络的虚拟并非绝对的虚拟。现实社会是虚拟社会的基础,而网络社会实际上是现

7、实社会的衍生物或折射,网络虚拟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所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之一“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在网络环境下并没有发生变更,“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起作用。(二)在网络环境中受众仍然可以公开地表达意见,并形成意见气候网络环境中由于网络主体的多样性,意见多元化特征会使得意见相对分散,表面上看可能无法形成意见气候,但在网络这一特殊的平台上,交流的匿名性同样也为网民提供了公开表达的机会,同时通过意见领袖等多种方式的引导,同样能形成意见气候:首先,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公开地表达意见:其次,意见气候在网络环境中依然形成。网络环境中意见气候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自下而上而不是自

8、上而下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方式指的是,意见气候的形成并不是由大众传媒的力量来主导的,而是由在某些局部形成的优势网民意见扩散、汇聚后形成的一种意见环境。而这些局部形成的优势网民意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软性因素某一社会现象最终是否能够演变为舆论客体,被大多数网民关注,很多时候有赖于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发动。意见领袖,他们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和影响力。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一般来自以下人群:论坛版主、网络名人、网络知识分子、网络博客。2硬性因素传统的“沉默的螺旋“更多考量的是软性因素方面对舆论的影响,而如今的网络论坛所依赖的硬性手段主要有:(1)政府立法管理一般来说,法律控制是最有效

9、的管理手段,因为法律具有最大的强制性与权威性,但法律一旦出台,它在有力地保护各种关系的同时,其硬性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各方的自主权。(2)技术手段控制技术力量也是可以使不同意见消失的方法。网络服务商掌握着核心的技术,可以用技术手段删除恶性言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作用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空间中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的心理机制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网络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里,在网络环境中受众仍然可以公开地表达意见,并形成意见气候。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时代下的公众意见形成要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传播速度还要快、还要广,网络时代不仅不能淘汰掉“沉默的螺旋”,相反它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又一强有力的论证。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