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9549838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 明政府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后从海洋退缩,开始长期实行海禁并限制海外贸易,于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在17世纪开始受到西方的殖民扩张及19世纪工业文明的冲击。明季肇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从海上纷至沓来,欲打开封闭的中华帝国的庞大市场,多次努力受挫后即采取战争的方式,因而闽南门户厦门由此不断受到战火的洗礼。我们可以从17世纪、19世纪西方随军画家的笔下直观地看到海上强敌庞大的舰队扑面而来。本文试图从相关的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画面对这一段历史真相作进一步探窥,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一、17世纪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一)图释图一为荷舰侵袭厦门港。1675年荷兰出

2、版的被遗误的台湾一书中,详细记述了早期荷兰人向中国寻求贸易机会的经过,书中收入了这张荷兰人攻打厦门的插图。此图描绘的是1623年高悬荷兰国旗的五艘战舰扬帆进犯厦门海域的场景,图中远处是厦门港海岸及山石地貌,山势高低错落,明暗对比分明。图上方标注“AYMUY”是荷文“厦门”闽南话的音译。图近处荷舰桅帆高耸,炮声打破宁静的港湾,画面中翻滚的云层与硝烟营造出激战的动感场面,其中荷舰舰影采用逆光表现手法而达到了画面凝重的效果,波光明灭的海面舰群逼近港口的气势呼之欲出。此幅图以鹭江入口处往西北取景,视野开阔,景色壮观,画面技法细腻丰富,观之犹如身临其境。图二为侵厦荷兰船长班德固的画像,其神情坚毅,面孔饱

3、经风霜。画面中的地球仪、测距仪、荷舰及一望无际的海洋,体现了17世纪荷兰人先进的航海技术及海上扩张的野心。班德固出身于荷兰航海世家,1618年担任“新荷恩号”船长,从荷兰铁瑟尔港口出发远征东方,他在东方航海七年中,参与了16221623年荷兰舰队攻打厦门的战役。班德固对当时的航海历险、航海技术和沿途天文、地理、风土的记录及其航海日记于1646年出版,这是后人了解17世纪西方大航海时代境况的珍贵史料。(二)历史背景1604年,荷兰殖民者为了控制福建海上贸易,占据我国岛屿澎湖,福建官员断绝与荷兰的贸易及粮食供应,迫使荷兰人在四个月后撤离。1622年荷舰队入侵厦门海域,寻求在厦门设立贸易据点,被福建

4、总兵徐一鸣率部击退。今天在厦门鸿山公园留有徐一鸣攻剿红夷石刻,“天启二年十月二十六等日,钦差镇守福建地方等处都督徐一鸣,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率三营浙兵把总朱梁、王宗兆、李知纲等到此攻剿红夷”。1623年10月,荷舰“罗尼亨号”、“参孙号”、“梅登号”、“伊拉斯谟斯号”、“胜利号”在舰队指挥官克理斯丁法兰森的指挥之下,不断袭扰福建沿海及入侵厦门港,登陆鼓浪屿,焚烧民舍。11月,明军诱使荷舰“伊拉斯谟斯号”及“梅登号”进入厦门港,福建巡抚南居益诱敌登岸,用计扣押被灌醉的荷舰指挥官克里斯丁法兰森,并采用火船冲撞荷舰,焚毁“梅登号”,船上荷兵随其沉没。另一艘“伊拉斯谟斯号”逃脱,指挥官克理斯丁法兰

5、森被俘。其余荷舰败退澎湖、台湾。1633年荷舰再袭厦门港,遭明军阻击后被驱逐出澎湖,但仍据留台湾。1661年郑成功驱荷复台,从此荷兰势力渐渐退出中国沿海。二、19世纪西洋铜版画中的厦门海战(一)图释攻占厦门版画,一组三幅,描写鸦片战争中英舰攻打厦门港的情景。此组版画采用蚀刻凹版技法,画面绘制精美,逼真细腻。版画的内容:“1841年8月26日,英联军在海军中将巴加爵士及陆军中将郭富爵士的指挥下,攻占厦门。”此组图为克劳福德绘制,帐普里尔刻制,1842年由伦敦阿克曼公司出版。第一幅版画(图三),从左至右第一艘战舰是“德鲁依德号”(装备44门炮)正与“布隆迪号”(装备42门炮)一起攻击鼓浪屿炮台,图

6、中央商船之后,是“莫德斯特号”(装备18门炮)、“本廷克号”(装备10门炮)和“塞索斯特里号”轮船,画面右边,“阿尔及利号”(装备10门炮)正扬帆行驶并向海岸开火。远处为中国水师及厦门海岸,英军第49团驻扎在俯瞰城池的山丘上,英军第18团在陆地驻扎。第二幅版画(图四),从左到右依次为:“皇后号”(装备2门炮)、图中间是巴加爵士的旗舰“韦尔斯利号”(装备72门炮),及向坚固的花岗岩炮台开火的“小猎犬号”(装备72门炮),右边为“派拉德斯号”(装备18门炮)在行驶。第三幅版画(图五),从左到右依次为“鸽子号”(装备16门炮)正攻击厦门炮台,位于商船后面的“克鲁塞号”(装备16门炮)运载第49团,“

7、费勒吉敦号”(装备4门炮)、“复仇女神号”(装备2门炮)运载郭富爵士及第18团,右边,英运输船在远处航行。(二)历史背景清代中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不利地位,通过鸦片贸易使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鸦片之害促使清政府禁止鸦片输入,引起英方不满,以致英议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议案。1840年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海防前线厦门成为抗英重地之一。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途经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副本),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舰则向岸上开炮,此役双方损失轻微。刚上任的驻厦

8、闽浙总督颜伯焘凭借着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在厦门斥巨资建立了中国沿海最坚固的线性炮台石壁炮台,其中主炮台用花岗岩修筑得特别坚固,并抹上了泥土,炮台及周边岛屿装备火炮四百余门,守军5680人。1841年8月21日,英舰队从香港海域出发,25日抵达厦门外港,这支舰队有21艘运输船,载第18、26、49、55步兵团的2700名士兵。26日英舰开战,清守军一开始抵抗较为激烈,但英军正面佯攻、侧面迂回,战术灵活多变,舰上火炮显现威力,几个时辰就打哑了炮台。到了黄昏,外围炮台阵地已全部丢失,“厦门城”守军于夜里逃散,27日厦门失守。此役,清军阵亡总兵一名,副将以下军官7名,士兵减员324名,英军战死一人,受

9、伤16人。战后,一小支英军驻扎鼓浪屿,英舰“德鲁依德号”、“派拉德斯号”、“阿尔及利号”停留厦门港,侵厦英军长期占据厦门“兴泉永道”衙署,直至1863年才归还。9月5日,英国舰队驶往舟山,北上攻打镇海定海宁波上海镇江。英国取胜后强逼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厦门被迫对外开放。三、历史反思厦门岛原是一个闽南小渔村,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历史上曾有新城、嘉禾里、中左所、思明州等名称。厦门驻兵戍防始于宋嘉祐三年(1058年),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立嘉禾千户所,明初设“中左所”,建“厦门城”。厦门因其独特的地理

10、位置成为明清中国东南沿海海防要地。17世纪中叶荷兰人沿着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开创的东方通商航路,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建立殖民地。荷兰殖民者迫切想打开对华直接贸易的大门,意图武装进入台湾海峡,并控制海上贸易,以攫取巨利。因未能取得在中国的通商权利,即在福建沿海一带实行海盗式的掠夺,危及我国沿海岛屿的安全。在福建沿海守军不懈的抗击下,荷兰从未取得直接对华贸易的权利,其苦心经营控制中国闽海垄断海上贸易占领厦门以达到逼迫中国开放门户的野心破灭了。海上的干扰暂时解除,但中国依旧实行限制海外通商及港口开放政策,对西方海上列强的崛起及发展远洋贸易的意图缺乏了解,与世界交流越发疏远、闭塞,以致于在19世纪

11、中叶遭受更沉重的打击。17世纪英国就参与了列强在东方势力的争夺,至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鸦片战争揭示了这一场近代工业文明与封闭农耕文明的强烈碰撞,无可争辩地证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中国长期封闭使水师舰船远弱于英舰,在战术上不敢主动抗敌于海上。海岸炮台虽然坚固,但火炮射程短,威力弱,击发速度慢,精确度低。守军官兵战术单一,被动反击,只等英军闯到眼前再用长短兵器抗击。英国人倚仗其战舰、火炮优势,采取远战炮轰,放弃近战肉搏战术,英舰在厦门海域可自由进出,随着英舰上炮火的肆虐,厦门海防在很短的时间就土崩瓦解,这对中国守军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绝望!经历列强炮火洗礼下的厦门,在西洋铜版画里得以逼真再现,是我们研究早期厦门抵御外敌不可多得的历史画卷,厦门被迫开放后成为闽南东西方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汇前沿。让我们重温和反思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开放崛起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心与力。参考书目1.靳维柏、郑东厦门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2.张炜、方堃主编中国海疆通史,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3.林昌华译著,台湾果实出版黄金时代一个荷兰船长的亚洲冒险,2003年7月。(作者系厦门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