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9548842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 李 萍【摘 要】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分布在新社会经济组织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当新社会阶层队伍不断壮大时,道德伦理规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其信义文化建设尤为重要。笔者从当今现状及历史文化的角度来阐述新社会阶层的信义文化建设。【关键词】社会阶层 信义文化 文化建设 一、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信”,是指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物

2、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 “义”,是指正直和道义,即“正义之气”。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表达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道德品行。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中间阶层的主力军,新社会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国民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民营科技的企业人员、创业人员、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等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发展了私营经济。另一方面,市场供需双方的失衡、行业“潜规则”泛滥

3、及监督力度的缺乏,导致国家信用程度急剧下降。如食品、药品等安全问题高频曝光,“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及毒胶囊事件,最终导致当今道德底线的弱化及社会价值观的偏差。一个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价值与规范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无论何时,都要将其精神理念传承、发扬下去。新世纪,要大力加强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激发国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之在未来得到实践与发展。二、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措施1、存在的问题(1)诚信的迷失。“诚”是指诚实,忠诚,“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信”拆开来看就是“人”与“言”,强调的是“言而有信”, 诚信是中

4、华传统美德。当新社会阶层队伍不断壮大,消极因素亦随之滋生,对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假冒伪劣、欺诈成风,造成“信用缺失”的现象,同时又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的障碍。这种情况下,仅靠“法治”是无法单独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诚实守信”教育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克服。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以“诚信”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如果没有道德教育,都信奉“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人们就会想方设法以各种不堪手段获利,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难以正常进行。(2)利义的冲突。“利”是指个人利益,“义”是

5、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新社会阶层主张“义以为上”,要求“见利思义”,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企业最终要以利润来说话,在企业中,通过团队付出的“义”决定了“利”的含金量,因“利”而忽视了“义”,必然导致“利”不能合理最大化。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新社会阶层快节奏的生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如电视评论所说,当今择偶的最优条件是“有房有车,父母双亡”,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在利的面前,义丧失。价值观的强化、道德观的弱化让这个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让更多人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从而加入这个人情冷漠、惟利是图

6、的队伍,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3)舆论的误导。当今社会由于信息的庞杂,竞争激烈带来媒介生存环境的改变,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偏差。某台播出的相亲节目,以不知名的模特充当嘉宾,通过犀利的言辞哗众取宠,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又如各电视台的选秀节目,让少男少女们作一夜成名的梦,在青少年成长的心灵植入了一剂“毒药”。这一切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的惟利是图,而“孔融让梨”般的传统美德慢慢消逝。2、解决问题的措施(1)明礼守信,标尺新社会阶层道德规范。“礼”,即“礼仪之规”。在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并“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

7、对在哪种情况下讲究什么样的”礼”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新,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首位,以礼仪之邦自称。明礼守信,不仅是当今做人处事的道德标准,更是新社会阶层发展的道德准则。一方面,作为个人,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以礼节待人,与人处事要做到诚实信任;另一方面,作为群体,新社会阶层要在内部普及以礼节待人、言行统一、诚实信任的原则,通过彼此信任、合作,加强道德规范,建立良好的内部循环机制。(2)义利兼顾,树立新社会阶层文化事业发展观。义利之辩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先义后得利,见利思义,其中孟子提出: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的义利观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即使对纯粹的企业经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它的理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为新社会阶层义利观。这里的“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正直和道义,且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里的“利”,主要是指个人、阶层、国家利益。新阶层企业作为新经济组织,追求利润的同时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做到“以义为先,以义为上”。新社会阶层的主体要有社会使命感,通过组建慈善基金会、扶困济贫等活动达到“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二是成为整个社会的价

9、值取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需要新社会阶层主体通过组织学习、互动、实践等形式将其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融入个人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企业的文化理念中。作为新社会阶层队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市场经济法则和社会主义道德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新社会阶层队伍的发展壮大。3、公众监督,营造爱国、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大力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化的继承,而且依赖公众传媒的监督与支持。首先,新社会阶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阶级重组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其次,新社会阶层是完善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队伍当中难免人员素质参次不齐;最后,在新社会阶层壮大的过程中,需要中华文化的底蕴作为基石,从而新社会阶层群体的企业文化将会得到传承与发扬。那如何将信义文化展现在公众面前呢?这就需要传媒的监督。作为传媒,首先应将道德使命与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媒体是社会这条大船的眼睛,它的天职便是监督、维护公众利益,发现和推动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化解矛盾、促成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建设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宣传、文化讲座以及演讲、竞赛等形式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落到实处,并以一种自发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提升道德素质,树立

11、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公众传媒要坚持“信义”文化的理念标尺,营造爱国、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三、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有目共暏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感叹经济社会在飞速发展,但没有看到国民的道德水平在不断下降,诚信、价值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不断被颠覆。加强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1、国学教育先行从娃娃抓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推广。如有些地方兴起的公益性国学教育机构,如小筛子义务私塾,其接受对象是3岁以上的幼儿,创办人亲力亲为,运用先入为主的教育理念,要求孩子们大声朗读,

12、日积月累,长大后,这种文化精髓自然会成为他们的思想主导。受过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未来二十年后,自然就承担、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且以其指导方式来面对未来的人生。2、信义文化建设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传承与发扬一个国家要达到国富民强,需要哪些条件呢?首先,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新社会阶层队伍的健康成长,同时国家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人才要给予肯定与支持,让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对新的社会阶层群体进行爱国主义和“信”“义”观的教育,引导他们从身边做起,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最后,国学的传承与发扬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源,没有了中华文化的营养,很难可持续发展。3、强化“文化是根”理念推进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需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信”“义”观作为识人、用人、考评等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对新社会阶层队伍中表现优秀者,要加以鼓励与宣传,造就良好的“信”、“义”文化氛围,为推进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建设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作者:安徽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师)责编:姚少宝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