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文学专题节目的创作 魏慧菊文学凝聚着时代的精华,广播文学节目源于文学作品,但要经过广播手法的加工及主持人的二度创作,它理应高于原作把书面文学作品升华为广播体文学作品,就必须在内容上深挖原作的底蕴、内涵,在形式上满足听觉艺术的要求,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笔者在广播文学专题节目的创作实]践当中收获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谨以此文与各位广播文学节目的创作者交流、探讨一、文学节目的基本功能审美是文学节目的基本功能文学审美是指听众在欣赏文学节目过程中享受到的愉悦感受这种愉悦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这是通过编辑节选、作品演播、配乐和音响的合理运用实现的,其次是编辑语言,这二者的协调统一共同构筑了文学节目的审美流程笔者在创作广播文学节目《额尔古纳河右岸》时,着力铺陈出一种与作者迟子建同名原著相吻合的沉静婉约,意境深远的风格特点:老人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心境是悲哀而又叹惋的,于是这些经过岁月的风霜打磨,经过温柔的眼泪浸泡的生命细节一直流淌着一丝丝的忧郁和哀伤因为她的一生中,不仅仅见证了她父母、伯父以及丈夫、弟媳等等许多生命的消逝。
古老民族的心灵在漫长的时光中开始了动荡有了天灾的降临,有了人生的不测,更重要的是,有了外力的干扰仿佛原有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每个人的命运开始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二、文学节目的立意基础好的节目一定有思想性,一定有自己的立意,但文学节目的立意怎么体现?一是文学作品本身,第二点,不能靠编辑说教,而是靠节目内涵的带动,使听者自己回昧笔者在创作文学节目《哈尔滨档案》时,曾经困惑于本书庞杂的史料记载和彼此交叉的脉络线索,因为原作者玛拉·穆斯塔芬的写作是记录自己几十年天南海北探究家族命运的过程,所以内容干头万绪、盘根错节但几经比较和考虑,笔者在创作这期文学节目时还是决定从老哈尔滨人最熟悉的一个场景开始讲述:母亲有一本老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母亲成长的片断其中的一张显得有些特别,是少女时代的母亲和一个俄罗斯少女的合影,同样光洁的额头、同样清澈的眼神,但因为一位异族少女的出现而显得与众不同母亲说那是她以前的一个老邻居家的孩子,也是母亲儿时的玩儿伴母亲说,她小时候在哈尔滨的“老毛子”(哈尔滨人对俄罗斯人的特别称谓)特别多,街坊邻居经常走动我问母亲她现在在哪,母亲说大概早已经回国去了,回到她的家乡,为人妻、为人母甚或为人祖母了。
是啊,那些二三十年代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老毛子们也应该都回到他们美丽的家乡,过上了和我们一样平凡、幸福的生活了吧?作品以老哈尔滨人对于俄罗斯人的怀念铺陈展开,从而,一段段沉重的往事随着记忆闸门的开启逐渐浮出历史的混沌水面,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冰山一角也在我们面前真实、客观、生动地呈现出来……三、文学节目的情感基础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打动读者的,因此就必须有具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广播文学节目也]是这样,能够感动人的好节目,能够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是文学节目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创作文学节目时我们应该在细节刻画上下功夫,语言可能很平实,但内在的情感却很饱满四、文学节目的开拓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谈到“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问题时,提出了“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要求广播文学节目创新也应该涵盖内容、形式和手段三大方面内容上,挖掘新题材、选择新视角、揭示新涵义:形式上,从节目包装、语言风格和传播手段上产生新变化摒弃老脑筋,开拓新思路,突出知识性、欣赏性,使广播文学节目真正满足受众对于艺术和审美的要求。
作者单位: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