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付费采访的潜在危害性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0.66KB
约10页
文档ID:269547643
浅析付费采访的潜在危害性_第1页
1/10

          浅析付费采访的潜在危害性                    靳国栋“付费采访”又名“支票簿新闻”,英文为“check-book journalism”美国杰克·尼奥纳德和乔·索茨曼对于“支票簿新闻”这一词条的界定比较随意:向消息来源付费,让他或她说出自己的故事香港传媒评论员赵眉则称:“‘支票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主动或被动地用金钱,向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如警察、消防员、海关或医疗人员,或向商业机构或私人团体的人员,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员,购买消息或通风报信,有关金钱亦即俗称‘线人(针)费’或‘针钱’这些活动多为幕后交易,有时会涉及贿赂与贪污行为 ‘支票簿新闻’也包括新闻机构用钱向新闻来源购买独家采访机会、消息或额外新闻信息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付费采访至今还是一个模糊概念,理论层次尚缺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我认为,付费采访可以这样来定义:付费采访是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为鼓动采访对象接受采访以获取所需信息或为了达到独占信息的目的,在采访活动中向信息提供者付给一定的报酬,这种付费,可能是媒体主动付给,也可能是采访对象主动索取付费采访和有偿新闻相比,二者的基本要素是一样的,不同在于行为主体间的动态关系恰巧相反,付费采访是新闻单位或记者给信息来源付费,而有偿新闻则是信息来源向新闻单位或记者付费。

付费采访和有偿不闻相比,他们的基本要素也是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于主体行为的目的不一样,有偿不闻是采访对象通过付费中止新闻从业人员或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的采访或刊播行为,借此阻断于其不利的信息的传播,有偿不闻是一种新闻腐败现象;而付费采访,则是为了在取得信息和传播信息方面拥有优先权或独占权一、我国的付费采访现象及发展“付费采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新闻市场化的结果,约于2001年前后开始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里发生,学者对此褒贬不一2001年1月,姜文接受了Tom. com网站的专访,获得了该网站支付的l万港币稿酬姜文在接到稿酬后平静地表示,网络媒体的这种付费采访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2001年7月31日,九运会筹委会宣布,广播电视台记者必须购买报道权才能采访九运会赛事2001年10月,在宁波和长沙举行的第1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2届金鹰电视艺术节上,组委会在有企业赞助冠名的前提下,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收取高额门票费人民币1800元尽管这次收费因争议太大而最终取消,但2002年的第3届金鹰电视艺术节在举办前夕依然向全国记者发出通知,前去采访的媒体必须缴纳1500元的“注册费”2001年12月,安徽省蒙城县党委宣传部借牛群上任之际,要求前去采访的记者每人缴纳300元“押金”。

2002年6月,“人气组合”F4到广州拍广告,面对众多要求采访的媒体记者,策划拍摄广告的某公司制片人不失时机的公开宣称,可以专访F4半个小时,但报社必须出5万块钱专访费2002年12月底,负责发掘江苏泗阳一座大型汉墓工作的南京博物院将此次考古发掘报道权进行“有偿转让”,江苏卫视和《南京晨报》各以10万元的价格买断了报道权2003年2月的中巴足球之战,巴西派来了群星闪烁的最强大阵容,就当中外媒体的记者抄起长枪短炮欲对巴西群星尤其是“3R”进行一番采访大战时,没想到均被拒绝而在比赛的前夜,“3R”一里瓦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和罗纳尔多却在酒店的一个房间里接受了广州一家专业媒体的专访,原来,这家专业媒体获得“3R”青睐的真正奥秘是付费采访,前两位各收入2万元人民币,罗纳尔多收入3万元人民币2005年2月,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老电影人孙道临时,遭遇了“支票簿新闻”的难题记者前后三次接通孙道临的,孙道临均坚持先付费才接受采访的做法另据孙道临本人透露,此前他还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提出:无酬劳不接受采访最后中央台付给他一笔不菲的酬劳以上所列举的仅是近年来付费采访事例的一小部分而已,就发展趋势而言,“支票簿新闻”在我国必然会更多地出现而且将长期存在。

正如《亚洲日报》在登载的报道《要采访先付50万,中国媒体成为被宰“肥羊”?》中所说:“如果说以前有关单位提出采访费时还遮遮掩掩,以门票、注册费、押金等为幌子收取的话,那么几年下来随着采访付费概念的‘深入人心’,采访付费越加直白和赤裸了”显然,付费采访这种行为一旦被社会的思维模式认可并最终固定下来,那么付费采访就是原则,不收费采访就成了例外当前,“不收费采访”的坚冰已经被凿开了一角,接下来就是口能开多大的问题了由于我国在法律上未对付费采访作禁止性规定,而受访者的获利欲望也不会自行消灭,加之媒体也有竞争的需要,故此,付费采访会在新闻传播领域里进一步扩展,并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下去二、付费采访的潜在危害性在付费采访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思考这种形式的采访将会产生的潜在危害性1.付费采访削弱了记者的采访报道能力从目前传媒业付费采访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新闻来源向记者索取采访费,并将之作为接受采访的首要条件,如很多演艺界明星不见金钱不采访,这在目前的付费采访中属于最多的一种类型;2、记者或媒体主动给信息源付费,以期获取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各大媒体的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为代表:3、新闻来源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接受采访,记者或媒体以金钱引诱信息源,最通常的表现是信息源出卖自己或他人隐私;4、新闻来源和记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常规性、定型化的合作,双方心照不宣地进行信息与金钱的暗中交易,以通讯员和记者之间达成默契、在发稿和取酬方面互相合作这一形式为代表。

从这4种形式来看,没有一种付费采访是真正考验记者的采访技能的,相反促使记者躲在金钱的背后,堂而皇之地将金钱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在传统新闻时期,记者的采访工作主要体现在搜集线索、展开采访、整理事实并写出完整稿件黄远生曾经将记者的能力归结为“四能”,即脑能想、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付费采访出台后,记者能否采访到新闻,特别是对某些重要事件能否采访到独家新闻,已经与记者的职业素养无关,金钱的有无和多寡才是记者报道能否完成和完成质量高低的关键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的采访技巧明显退化:首先、采访手段变少付费采访大多采用观察、交谈等简单手段,其他的如体验采访、多点采访、隐性采访等采访行为方式无法展现其次,采访质量偏低在付费采访中,采访时间均有限制,以群体采访为主如果是单独采访的话,时间更少如2002年6月月,报社出资5万元,仅能采访人气组合F4半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者如果准备不够充分的话,很难有所发挥,至于反映的事物是否完整就更难说了第三,采访范围变窄付费采访情况下,被采访对象往往会要求设置采访范围,比如能提问什么,不能提问什么都有规定,很多情况下使得记者的预先设想落空,采访效果可想而知第四,采访活动减少。

当能够轻轻松松地通过通讯员和热线获取新闻时,记者当然乐得躲在办公室,这无疑助长了记者的偷懒习性,不利于媒体和记者本人的发展付费采访的出现,还改变了记者的竞争模式在这之前,记者们比拼的是新闻敏感力、采访技巧、努力程度,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稿件的差别在于业务素质的差别,同样的新闻线索,小记者完全有可能比大记者写得好而在付费采访中,却是赤裸裸的金钱竞争,记者们不再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职业素养去获取高质量的稿子,因为这些都有了前提:金钱长此下去,必将使得记者的采访报道技能大幅度下降,新闻稿件的质量自然也会直线下滑2.付费采访侵害了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权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合法权利,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重视和支持,付费采访无疑侵害了记者的采访报道权首先,它将记者人为地划分出三六九等,有无付费和付费的多少成了被采访人提供信息多少的标准在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与中国健力宝龙队的“龙马大战”中,除了一些大媒体能够免交采访费之外,其他的媒体都被一一划分等级,并需交纳数目不等的采访费用,原本属于公众的新闻资源划出了等级分明的地块记者能否采访到新闻事实,付费是前提,记者的报道权依附到了金钱之下。

其次,付费采访使得只有少数媒体享有发布信息的权力和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更多的媒体失去了这一机会,更多的记者被拒绝于采访报道大门之外再次,部分媒体为了获取独家报道,不惜主动向信息源付费,买断其信息发布权,从而剥夺了其他媒体和记者的正当采访权益3.付费采访侵害了公民的知情权“新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它具有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向整个人类社会呈现的性质,而新闻传播不得不依赖于‘报道,这一主观形式”在大众传媒时代,普通民众对于某一特定信息的知晓,更多的是依赖于媒体的信息发布媒体的采访报道实际上是民众知情权落实的主要途径,是保证受众知情权的前提付费采访侵犯了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权,在无形中又侵犯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首先,面对更少的信息发布渠道,接触到该信息的民众数量无疑更少,更多的民众的知情权无法实现其次,削弱了受众的选择权当一件事情只能由一两家媒体进行报道时,受众只能通过少数渠道而不是原有的多种渠道了解信息受众无形中就丧失了选择的自由,对信息的主动寻求变成被动接受再次,付费采访使得本来可以由很多媒体从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展示的事情,只能通过某一家或几家的有限视角进行报道,普通民众了解的事实的全面性、立体感降低,新闻的客观公正性也很难保证。

由于每家媒体和每名记者的不同立场、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方式,而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全面和正确了解,恰好需要从各媒体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侧面报道中获得付费采访“实际上就会造成渠道单一的局面,从而有害于公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也是保护自己多种权益不受侵害的有效手段”付费采访变相地剥夺了人们的知情权4.付费采访损害了新闻的本质从最初的“有偿新闻”到今日的“付费采访”,记者和媒体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角色转换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在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限的新闻信息已经处于卖方市场,新闻信息的价格自然从无到有、水涨船高,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就是金钱很明显,这种说法是新闻商品化的表现,严重损害了新闻的本质首先从新闻传播的过程看新闻传播大致经过了解事实、信息加工及信息传播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最终传递到受众中的新闻是否真实采访是新闻真实性的第一道保证,是新闻传播的基础采访能不能客观全面、能不能深入详细,决定了记者能不能够准确地把握事实付费采访给记者设置了人为障碍,不利于记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事实它使得少数个体打着“稀缺”的名号公然垄断了新闻资源,付费采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采访成本激增。

如果任何一个个体在面对记者或媒体时,都可以说“先付费,后采访”,将迫使媒体和记者不得不选择那些成本低的事实进行报道,无疑会使得新闻不断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最终损害包括信息源在内的所有公民以及媒体自身的利益其次,付费采访有违记者职业道德一方面容易导致业内不公平竞争和信息流向被人为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容易让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生动摇1974年,台湾省发布《报业道]德规范》,在第一部分“新闻采访”中指出,付费采访实质上是想垄断信息,与记者的职业道德不符,记者应当“不以恐吓、诱骗或收买方式收集新闻”美国罗恩·史密斯在他所著的《新闻道德评价》中指出,付费采访可能会降低报道本身的质量,若一份小报已经为某次采访付了大笔钱,而且为了零售量已预先进行了宣传,那么记者就不太可能向新闻来源提出尖锐的问题并揭露消息中的不准确之处此外,从目前付费采访个案来看,需要付费的大多是娱乐、体育等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消息几乎无需付费如果付费采访成为采访的主流,容易造成记者纠缠于小节,不分好坏地抓取新闻,大卖社会新闻,而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新闻重视程度不够,过多压缩要闻,让花花绿绿的娱乐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