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旨一韵殊: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比较研究初论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9.09KB
约9页
文档ID:269541391
旨一韵殊: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比较研究初论_第1页
1/9

          旨一韵殊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比较研究初论                    姚雅欣(山西大学)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是我国现存卷轴式水陆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明清时期北方官式水陆画的主要流派其中首都博物馆藏品以皇家气质突显京派风格,山西博物院藏宝宁寺水陆画以古雅沉雄气质注解晋地风尚本文拟通过从内容、绘画技法方面对比两者的异同,揭示二者画题宗旨相通,气韵各具殊相研究现状水陆画作为中国古代宗教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与水陆道场自宋代盛行以来踵事增华、以崇其法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在上至皇家朝廷、下及民间百姓中广泛流传,特别成为战争之后朝野常行的超度亡灵、祈福消灾的重要仪式随着文入画、画院自北宋主导画坛正统,水陆画渐被置于文人画视域之外,成为以民间画工为主隐没姓名的创作因此,现存许多卷轴式水陆画仅存榜题而鲜有画工和创作纪年,如山西博物院藏宝宁寺水陆画,仅有清代重装纪年,创作年代则一直多有探讨近年来,水陆画日渐受到文物、绘画、艺术史研究者的关注有对水陆画源流、画题内容(如太岁)的考证研究,有对五代时期敦煌水陆法会、石家庄毗卢寺水陆壁画、山西宝宁寺水陆画相对集中的主题研究。

其中关于山西宝宁寺水陆画,有通论性研究①,有对其造型艺术的认识②,李德仁则从画质、画风、画中人物服饰等方面提出宝宁水陆画为元代创作的新观点⑤,在众多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然而,目前学界关于水陆画的研究,一方面缺乏可类比作品间的比较研究(如各地水陆卷轴画之间、卷轴画与壁画之间),另一方面尚有可观的水陆画精品鲜为人知,首都博物馆藏800余幅明清时期水陆画,数量之多、画质之精、内容之富稀见于国内外水陆画界,但发表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④所幸,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中多幅为明万历皇帝之母敕造,或有确切纪年和画师题名,这为进一步认识缺少创作纪年的水陆画作品提供了参鉴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内容和绘画技法两方面,对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的同质与殊相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京、晋水陆画表现的神祗谱系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800余幅,有卷轴、纸板镜框两种形式据画作年款,均为明清时期作品,包括观音庵、洪福院、灵应寺等北京及周边寺院的多堂组合,亦有所属寺院不明者山西博物院藏水陆画139幅,均为卷轴式,系雁北右玉县宝宁寺一堂据寺史碑记,宝宁寺创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相传有勅赐镇边水陆一堂”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住持广届、绪源先后向驻地将军、都统、八旗诸公募资攒裱画作。

通常认为,宝宁寺水陆画为明代作品,但并无确切纪年这两处水陆画在地域、时]代上皆有差异,所绘内容遵循水陆仪规,呈现出鲜明的释道合流特征水陆法会由梁武帝的《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而来,历周、隋各代衰落,至宋代复兴,仪轨渐成体系北宋遵式(964~1032年)在《施食正名》中谓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 “水陆”故名虽为佛教法会,水陆法会更多融合了中国民间传统中的道教诸神,供养天神、地祗、人鬼,广为僧俗民众接受北宋宗頣撰《水陆缘起》,明确规定了三个层次的水陆供养对象:上界供养法界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中界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界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鬼神众、法界旁生同时,道教神仙谱系也在两宋时期全面编定,其中以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最称完备,将360位神仙按其性质、品第分为11个等次以南宋志磐撰《水陆新仪》为蓝本,明末袜宏( 1535~1615年)重订修成《水陆修斋仪轨》,清代咫观集成详尽的《鸡园水陆通论》,并对水陆法会举行时水陆画的布列程式有所规定此处均不赘述京、晋水陆画内容诠释之异同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与山西博物院藏宝宁寺水陆画在内容上具有共同的释、道主题,佛教内容主要表现佛、菩萨、明王、尊者与罗汉、天王、金刚、天龙八部等主题,道教内容主要表现三清、四御、星君、元帅、四值功曹、水府风雷河渎诸神、五岳大帝、五瘟使者、谷神、城隍、地狱鬼众等主题,皆为精致的道释人物画。

对于相同主题的诠释,京、晋水陆画各有异同,其中的明王形象颇耐人寻味作为菩萨的忿怒身,明王像构成水陆画佛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每堂有十幅左右,并张挂于内坛以步掷明王、大笑明王、大轮明王、无能胜明王为例,首都博物馆清代藏品与山西宝宁寺作品塑造的形象、姿态、法器完全相同,仅敷彩、背景略有差异可以推断,这两组明王像源自同一稿本,且首都博物馆这四幅清代明王像应与宝宁寺水陆画同时——至迟为明中期稿本两组马首明王、降三世明王、焰发迦明王、大力明王像则表现为相异的例证首都博物馆藏品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慈圣皇太后勅造,明王形象夸张变异,姿态、法器、坐骑与先于此期的宝宁寺作品迥异或可推测:明代明王水陆画存在多种稿本,明中期的宝宁寺作品有其稿本,明后期勅造水陆画有专门的皇家稿本当然也不排除宝宁寺水陆画为元代创作或依据元代稿本的可能循此线索,京、晋水陆画及其稿本源流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在佛教、道教人物之次为往古圣贤内容,通常是水陆画中最贴近现实、最能表达社会生活与画师思想的部分在这部分画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展现相对自由的笔触由于皇家勅造及明清北京作为国都的原因,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具有鲜明的官式特征,主要表现正统的释道人物,遵循教义的法典程式,画风工稳,而真正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较少。

宝宁寺则因位居边镇,水陆画中融入较多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绳墨法度严格束缚的超越例如宝宁寺水陆画中13幅为往古人物画,10幅表现社会生活,数量近满堂画卷的五分之一人物选取可凭纪念寄托信仰和祈求的帝王、后妃、宰辅、将士、僧尼等,其中3幅刻画了当时不为人看重的民间画师、散乐演员、杂耍艺人的职业形象如《往古儒流贤士丹青撰文众》中即绘一位画师右手执两支画笔,左手提绘就的一幅人像画框,正与另一位手执团扇的同行切磋商讨,两人神态自信,胸有丘壑,不失为宝宁寺水陆画师的自画像社会生活则表现百姓饥病自缢、含冤图报、贫富悬殊、兵贼掳掠等场景,世道艰险,人生难测,跃然纸上现实生活中的悲苦主题进入水陆画,一方面通过水陆法会超度悲苦冤魂,更重要的是通过水陆法会祈望和谐安定的生活,以应宝宁寺水陆画“勅赐以镇边疆,而为生民造福”之意京、晋水陆画绘画技法之异同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有万历之母慈圣皇太后绘造50余幅,也有出自汉经厂(明代设置管理印制汉文佛经和举办佛事活动的机构)掌坛王忠之笔,这些勅造或宫式作品自然具有鲜明的皇家官式特征,释道人物刻画细腻繁复,工笔重彩,画法工稳,用色浓艳,风格华丽线条运用在人物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色彩运用也对画面绚丽至关重要,以达到表现富丽灵动的效果。

这种风格对明清时期北京及附近地区的水陆画产生了深刻影响,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从总体上呈现出圆熟洗练、工稳华丽、不失夸张描绘的技法特征宝宁寺水陆画是否为勅赐及由何人绘制尚无从考证(寺碑记载“相传有勅赐镇边水陆一堂”),但是清代两次重裱题记中所述: “妙相庄严,非寻常笔迹所同”, “笔墨穷形尽相,各极其妙,诚名贤之留遗,非俗师之所能也”⑦可见画法之高超,并非寻常画师所能为圆熟洗练的释道人物画风,与首都博物馆藏品技法相当,只是在细节刻画、用色方面体现出古朴厚重的风格,远无首都博物馆藏品的铅华富丽整体观之,京、晋水陆画表现内容近同,画风气质相殊旨一韵殊:皇家气质与晋地风尚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在画题宗旨相通之中,气韵各具殊相其一,在内容上,依水陆仪轨,京、晋博物馆藏水陆画皆以释、道及往古人物为主首都博物馆藏品表现的释、道人物更加全面,药师佛、十六罗汉、达摩、韦陀、摩诃天女、菩提树神、坚牢地神、目连救母等均列入画题,为宝宁寺水陆画所不及,但取材社会生活的水陆画主题相对很少宝宁寺水陆画则拓展现实与社会生活主题入画,成为释道人物传统主导的水陆画中最富现实性与时代感的内容其二,作为延续中国传统宗教人物画的艺术形式之一,京、晋水陆画的人物造型、线条运用、设色、群体表现等技法纯熟,集工笔宗教人物画之大成。

对于众多人物的刻画,二者画意内在相通,即根据人物流派、身份、职守的不同,赋予其相应的形象、性格与气质,内在承继了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论各式人物画的精髓:“画人物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释门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识肥遁高世之节,贵戚尚纷华侈靡之容,天帝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作魑魅驰进之状,士女宜秀色矮婧之态,田家有醇氓朴野之真恭骜愉惨,又在其间矣其三,在绘画技法上,京、晋水陆画虽然均为工笔重彩,但气质相殊京派以写实画风,着力实物刻画,笔意细致,渲染精到,敷色浓艳且对比强烈,整体风格华丽在突显皇家气质的同时,极具装饰性与世俗化倾向由于过分追求写实工精,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导致缺乏神韵生机、画意直白板滞的效果宝宁寺水陆画笔意劲健,工稳中不失疏放,人物肌肉处理不及首都博物馆藏品夸张,部分衣饰细节取意自然,亦不及首都博物馆藏品着意精致虽为重彩敷色,但色调深沉自然,画风古雅沉雄,绝无明艳甜腻之态更重要的是,宝宁寺水陆画在绝大多数释道人物写实描绘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山水画内容作为诠释相关主题的背景,画风兼容写实与写意,丰富并深化了水陆画的主题表达与审美意境。

此外,融释、道、儒信仰于一体的水陆画,具有丰富的宗教、艺术、民俗内涵,宴为宗教史、绘画史与思想史的交集因此,水陆画的意义既在于笔墨技巧等绘画技法,更离不开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精神,进而延伸至每堂水陆画的产生与其所处地区、寺庙的关系及相应的文化史、社会史和思想史脉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北方博物馆藏水陆画还有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藏270余幅,甘肃省古浪、山丹、民乐县博物馆藏210余幅,青海省乐都县西来寺藏24幅,陕西洛川县博物馆藏百余幅,系明清和民国时期作品,是河西走廊和陕北地区水陆画与宗教发展的见证其他地区博物馆藏或流散于国外和民间的水陆画,公开发表的文献仍在少数⑨,亟待必要的统计和馆际交流惟其如此,摸清现存中国水陆画的家底,进行整体研究和思想史层面的探索才为可能注释:①孔有生:《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探究》,《文物世界》2005年第5期②赵庆生:《宝宁寺明代水陆画造型艺术再认识》,《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③李德仁:《山西右玉宝宁寺元代水陆画论略》,《美术观察》2000年第8期④叶渡:《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北京出版社,2004年⑤《道藏》(第3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⑥林子青:《水陆法会》,《中国佛教》(第二辑),知识出版社, 1982年⑦山西博物院:《宝宁寺明代水陆画》,文物出版社,1985年⑧(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⑨黄晓蕙:《略论佛山水陆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