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钢琴表演专业创新教育思路(共6804字)

一****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KB
约12页
文档ID:269436311
钢琴表演专业创新教育思路(共6804字)_第1页
1/12

钢琴表演专业创新教育思路(共6804字)摘要:“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是具有创新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培养的双重特性的科研项目本文结合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申报的项目“音乐艺术院校钢琴表演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就钢琴表演专业的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做深入分析研究关键词:艺术院校;钢琴表演;通识教育;创新教育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申报的项目“音乐艺术院校钢琴表演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下简称“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获批准为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BZ58)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将单一的培养钢琴演奏人才的模式改变成为三类培养模式:演奏型人才、伴奏型人才、教学型人才项目的成果主要包括:“制定出分类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分类教学大纲和管理办法;制定演奏生、伴奏生选拔制度;制定分类教学考试与考核细则等等”近年来,关于各类人才的培养研究有很多,集中于创新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培养的研究又是其中的多数然而,一个项目兼具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双重特性,确实较少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就是具有创新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培养的双重特性的科研项目。

教学模式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结构我国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同片面强调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有目共睹的近20年来高校的教学改革虽有所进展,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了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改变现行大学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1]音乐教育研究往往局限于大教育学的背景下,较少有新的突破钢琴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质性突破探索更是难能可贵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确实具有探路石的效果分类教学是按照不同培养模式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内容,各类教学各具特色,不仅扩充了专业知识量,使专业课程丰富化、多样化,也使得教学方法灵活新颖,并积极在施教过程中做到“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目前这一改革内容部分已开始实施为完善分类教学这一改革方案,又进行了以下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分类教学选拔评审委员会进行公开公平的选拔;分类教学从本科生进校后第一学年开始实行,到以后各学年还会由评审委员会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调配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层面,给予学生更高更宽的展示平台。

一、通识教育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英国传统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台湾学者将generaleducation翻译为“通识教育”,并以1984年4月5日颁发的《大学通识科目实施要点》为标志,通识教育开始在我国台湾全面实施《实施要点》中论及了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目的[3]当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都为本科开设通识教育类必修课各大学具有开设该类课程的自主权,该类课程还具有涉及领域广泛、学生选择机会较多、由专业教师授课等特点哈佛大学2007年以前称这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推理、数量分析、自然科学、社会分析等7个方面的系列课程,要求本科学生必须在每个方向大约7~13门课程中选择1门课程,略少于一个本科学生总课程量的1/42007年5月,哈佛大学决定从2013年入学的新生开始改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包括审美和解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证明、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的科学、物理世界的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8个方面,学生必须在这8个方向中选择1门课程。

课时量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略有增加,相当于本科学士学位最低学分要求的1/4我国大学应该充分、自觉地利用通识课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大学应该将通识类课程的范围适当扩大;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对通识类必修课的选择机会[4]黄国华等人提出,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以下三个重要价值:[5](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既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将钢琴专业学生的培养分为演奏型人才(占年级总人数的10%)、伴奏型人才(占年级总人数的35%)以及教学型人才(占年级总人数的55%)三个方面,在每个方面都注重了学生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的培养如演奏型人才的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必修类课:专业主课3节/周,大师课4节/学期,汇报会或音乐会一次/学期,舞台指导及演奏心理一次/学期,公开课1节/学期,比赛不限专业选修类课:音乐美学、曲式分析、复调、钢琴艺术史、专业英语、钢琴文献、音乐鉴赏每人选修2门,在四学年中结业伴奏型人才的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必修类课:专业主课1.5节/周,大师课或公开课1节/学期钢琴艺术史2节/周,钢琴教学法2节/周一、二年级修)教育理论2节/周,论文写作2节/周(三、四年级修)。

专业选修类课:教育心理学、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曲式分析、复调、钢琴艺术史、专业英语、钢琴文献、音乐鉴赏、音乐评论等每人每学年选修1门教学型人才的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必修类课:专业主课1.5节/周,双钢琴与四手联弹1节/周,钢琴伴奏1节/周,(二、三年级修)室内乐重奏课1节/周或声乐艺术指导课1节/周(三、四年级修)专业选修类课:音乐心理、艺术概论、曲式分析、复调、钢琴艺术史、专业英语、钢琴文献、音乐鉴赏等每人选修2门,在四学年中结业二)本科应用型人才在能力构建上,既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又要注意创新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在能力构建方面,“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对三类学生也有较为具体的要求:1.演奏型人才由各自专业教师代课,由教学组具体管理、指导以及推选参加比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遵循规范化训练手段,明确教学重点,技术与音乐并重,教学内容紧跟比赛形式2.伴奏型人才由主修课教研室具体管理,每位钢琴系教师和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师参与教学工作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善于课堂引导和启发,鼓励参加各类型的艺术实践,系里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机会3.教学型人才由室内乐教研室具体担任除专业课以外的伴奏课、重奏课教学任务,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并重,拓宽教学面,特别培养音乐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指导演出和比赛。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素质构建上,既要注意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始终既注意专业素质的培养、又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设置方面,演奏型人才、伴奏型人才以及教学型人才所有课程的教学形式均为:专业个别课、理论共同课、艺术实践活动三者结合进行其中,专业个别课体现出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注重,理论共同课、艺术实践活动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注重桑新民提出,在大学教育中倡导和践行通识教育,是20世纪大学文化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文化人;大学通识教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在创新学习文化中唤醒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应成为大师、大境、大士、大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通识教育中寻找失落的大学精神[6]“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培养出三种既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又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钢琴专业本科人才具体是:1.演奏型人才(占年级总人数的10%)经选拔产生,每学年第一学期末(1月份),在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20%的学生中选拔出一半人数的学生作为演奏生2.伴奏型人才(占年级总人数的35%)经由学生(除演奏生外)报名后选拔产生,选拔时间是每学年第一学期末(1月份)。

以上选拔的曲目由选拔委员会制定3.教学型人才(占年级总人数的55%)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末(1月份)由学生报名产生二、创新教育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周济提出:“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同时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高校教学科研队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7]钢琴专业作为高度专业化的艺术学科,在创新培养方面必然受到专业化培养与社会大众需求的矛盾影响有专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专业化培养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参与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分工和知识无限膨胀之必然,专业化必不可少[8]“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的设计考虑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参与,力争培养出集演奏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教学特色于一身的钢琴艺术人才一)多元化人才培养与钢琴专业学生分类教学“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在以往钢琴专业学生只注重少数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培训基础上,过渡到更为关注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在此理念的构想下,项目要求在教学实施上做出相应的变革——即分类教学,通过分类教学实现钢琴表演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提出钢琴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培养方向,目前分为三个方面:演奏型、伴奏型以及教学型。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创新选拔方式及预期成果所有学生报分类教学管理小组和院教务处批准后备案,并向全系学生公布分级教学制度和选拔制度向全体师生公布,一切从学生实际水平,实际能力出发,选拔出各有所长的不同类型学生本科一、二、三年级按年级分别实行分类教学和选拔每学年同一时间进行一次选拔,有特殊情况的做相应类别调整预期成果:演奏型人才:争取在省级以上比赛获奖达到40%;在全国或国际比赛获奖达到10%_15%;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伴奏型人才:争取在业余钢琴考级方面,使通过率达到90%以上,优秀率达到30%;举办学生教学音乐会;发表学生论文;翻译音乐文章等教学型人才:举办双钢琴与四手联弹音乐会;举办室内乐音乐会;担任音乐会的艺术指导;参加比赛获得伴奏奖或使演奏演唱获奖等通过这一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集演奏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教学特色于一身,协调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比例,彰显表演专业的学科优势,为音乐艺术院校和音乐团体输送人才三)多元化人才培养与钢琴专业学生的创新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如哈佛大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lecture)、讨论(seminar)、(tutorial)、实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案例研究(case-study)、模拟法庭(moot-court)、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等[9]正对三类学生的教学,“钢琴专业多元化培养研究”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1.演奏型专业必修类课:专业主课3节/周,大师课4节/学期,汇报会或音乐会一次/学期,舞台指导及演奏心理一次/学期,公开课1节/学期,比赛不限专业选修类课:音乐美学、曲式分析、复调、钢琴艺术史、专业英语、钢琴文献、音乐鉴赏每人选修2门,在四学年中结业考查与考试:学期考试二次,中期技术考查一次演奏生由各自专业教师代课,由教学组具体管理、指导以及推选参加比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遵循规范化训练手段,明确教学重点,技术与音乐并重,教学内容紧跟比赛形式。

2.伴奏型专业必修类课:专业主课1.5节/周,大师课或公开课1节/学期钢琴艺术史2节/周,钢琴教学法2节/周一、二年级修)教育理论2节/周,论文写作2节/周(三、四年级修)专业选修类课:教育心理学、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曲式分析、复调、钢琴艺术史、专业英语、钢琴文献、音乐鉴赏、音乐评论等每人每学年选修1门考试与考查:学期演奏考试一次,学期学业总结一篇,专业课笔记一篇(内容不限)/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