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演进(共8917字)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演进 一、媒介素养综述(一)媒介素养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这一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的学者们认为需要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来区分电影中的流行与庸俗在文化研究学派的重镇英国,精英们一开始对于大众媒介所营造的“平民”文化不屑一顾,当时的媒介素养指将精英文化凌驾于大众文化之上的一种“免疫”(immunity)的优越感,常指称文化素养但之后大众传媒的发展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与控制,受众在媒介接触过程中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和抵制媒介控制的能力被认为是媒介素养培养的核心因此,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甄别媒介中的虚假信息以及对媒介的负面效应的批判上进入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之后,媒介素养的外延不断拓展,网络传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成熟的模式、精良的内容俘获了大量受众的芳心,从而开启了媒介素养的另一种研究范式:双向互动的网络模式改变了传受关系,受众开始变成传者,开启了从娱乐到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赋权(empowering)与参与(participating)模式。
媒介使用权的下移给媒介素养研究带来了新内涵,数字思考力、网络信息使用与批判等能力成为了媒介素养的新内容媒介素养培养范式先后经历了“免疫—甄别—批判—赋权”①的演进过程二)融合视角现代通信业和传播学的发展都受益于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ClaudeShannon)这位信息论的创始人对信息的概念加以简化,用“比特”作为衡量信息的单位,并提出了“信息熵”的重要概念,开启了当时的通信业、密码业以及后世的信息产业的华章随着我们逐渐逼近香农定理的极限,网络上行和下行的速率持续提升,信噪比不断提高,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优势的电信传播模型更加契合罗杰斯提出的“创新的扩散”假设,充分考虑了个体在使用媒介中的互动过程和参与体验,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美国从1996年《电信法》颁布伊始就开始了网络融合实践法律的保障和美国通信行业协会(FCC)的自律使得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得以双向进入英国政府于1997年做出政策性的决定,逐步取消对公众电信运营商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的限制日本也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电信与广电监管的融合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媒体融合也在加速,传统媒体也从内容提供商(CP)向综合性信息服务商(ISP)转变。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的四张5G商用牌照不仅授予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授予了广播电视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界限进一步模糊,随着国内网络融合、融媒体建设的制度性掣肘进一步消除,相信融合推进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在5G技术规模化商用之际,移动通信网与广播电视网的双向融合向纵深拓展,社交媒体、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成了电信业务的增值服务内容,融合的范畴更为宽广既然媒介素养的底层技术发生了嬗变,诞生于大众传播时期的媒介素养研究必然需要更新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需要将其置于通信与传播的融合框架之下,才可以认识其深刻内涵二、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移动蜂窝系统并于1982年正式商用,标志着第一代(1G)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出现②由于设计以模拟技术为基础且采用了频分多址(FDMA)的调制方式,1G移动通信只能传输语音,不仅不能提供数据业务,甚至无法支持漫游服务,而且通话保密性差随着数字通信技术逐渐发展并替代模拟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时分多址(TDMA)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横空出世尽管传输速率依然很低,而且网络不稳定,但是相比于1G通信,2G通信带来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语音通话质量高,短信(textmessage)所带来的能指“狂欢”也无以复加。
同时,具有全球影响力和领导力的网络制式更是让全球移动漫游成为了可能由于2G无法承载高数据速率的移动多媒体业务,面对新频谱、新标准、更快数据传输的需求,以码分多址(CDMA)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运而生国际电信联盟(ITU)于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在3G通信标准中,CDMA是一种广为普及且声名显赫的标准,三大通信技术都碰触到了CD-MA的底层专利技术,从而造就了3G时代的最大赢家———CDMA专利拥有者高通公司CDMA作为一种扩频多址数字式通信技术,多路信号只占用一条信道,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带宽使用率,传输速率也大大提升从3G时代开始,通信速率的提升也直接导致了实时图片传播的普及,而智能的出现则为3G插上了翱翔的翅膀但遗憾的是,高速率数据传输,尤其是高清视频传输在3G通信中依然无法实现因此,还在3G研发和应用的进程中,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已经开始酝酿,科学家们继续着对高速率和高质量数据传输的追求相比3G时代较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占据优势的市场份额,4G通信标准的称谓稍显复杂国际电信联盟将4G称之为IMT-Advanced技术,也有的将其称之为B3G、BeyondIMT-2000,技术标准有LTE、LTE-Advanced(含TD-LTE-Advanced和FDD-LTE-Advanced)、WirelessMAN-Ad-vanced、WiMAX等。
尽管术语复杂,但是4G一般指的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多收发天线(OFDM-MIMO)技术和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通信过程,其传输容量更大、速率更快从4G时代开始网民也正式从文字语音传播时代进化到了视频传播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于2012年正式成为IMT-Advanced国际标准,从而实现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承诺,向通信强国迈进从第一代到第四代通信技术,我们一直在对技术和标准进行更新、升级和加工,因而在通信技术的代际更迭中,“演进”是被提及最多的单词但是,在4G向5G的过渡中,是继续演进(evolution)还是开创革命(revolution),在学界和业界则有争议客观了解5G技术本身以及其衍生影响才是理性态度5G网络已成功在28千兆赫(GHz)波段下达到了1Gbps的传输速率,相比之下,当前第四代长期演进(4GLTE)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5G传输速率可以比4G快100倍,轻松看3D或4K电影除了更快的网速,高可靠、低时延、低能耗、大连接是5G网络更形象的注解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一般可以接受140毫秒的时延,但5G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则是1毫秒或者更低,这样就使得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变成可能。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技术构建的环境机制,可以改变或重组人类社会的交往模式、工作模式与教育模式④5G的通信技术加上日趋成熟的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将会使人与人的通信转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实时泛在连接,刷新了自古登堡印刷术问世以来的时间观与空间观,永远“”“在场”,如此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显然不仅仅会对通信行业的上中下游带来改变,它形塑的应该是整个经济业态与社会关系三、融合视角下的媒介素养内涵嬗变从通信、网络与新闻传播融合的大视角来看媒介素养,我们发现,1G到4G时代的媒介素养基本上是围绕了“物质世界信息化”来展开的,人们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式来编码物质世界受众从被媒介这个“魔弹”一击即中的机械对象演变成了技术赋权下书写各种能指符号的主体而5G时代的媒介素养则重点转向了“信息世界物质化”;人工智能在沉寂了30年后重新成为显学蕴含了人、机、物的5G使得当代媒介素养不仅界定困难,教育实践起来也更复杂因此,从融合的视角来梳理、审视媒介素养,将为当下媒介素养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一)1G、2G时代的媒介素养:培养(formation)1G和2G时代的通信以语音为主,几乎没有数据交换,因此可以被理解成文本语音传播时代。
地球村(Globalvil-lage)”还是麦克卢汉笔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媒介素养在这一时期是一种渐进式的启蒙培养(formation),这种媒介素养培养有点类似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扫盲运动尽管广播、电视和依然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重要介质,但人们开始热衷于进网络聊天室,兴奋地与别人分享网名,在“赛博”空间中尽情释放自我二)3G时代的媒介素养:涵养(cultivation)3G时代的语音通信开始向融合图片、视频的多媒体传播演进,图片传播的大幕拉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3G时代的图片像素既不是高清,也谈不上生动但在当时,图片符号经由传播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以复加的3G时代智能的出现催生了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又促进了受众个性化传播,受众个性的释放则赋予了符号更丰富的意指,受众传者化的倾向愈发明显这一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需要教会受众作为接受者如何使用媒介,更需要涵化(cultivate)受众作为传播者把关和多级传播的能力三)4G时代的媒介素养:素养(literacy)得益于传输速率与通信技术的进步,4G时代拥有了文字、图片、视频一体化的多模态传播效果数据量激增的负面效果是人们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受困于“信息茧房”。
在知识、信息乃至媒介技术本身都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人际关系都日益媒介化媒介和技术一起,消解了物理空间的区隔,填充了受众除了睡眠之外的所有时间,导致了“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媒介化伴随着泛在化、碎片化、娱乐化,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在4G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在提升媒介素养(literacy)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学习,培养网络理性,避免“网络谣言”和“后真相事件”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多年的网络涵化,4G时代网民的网络理性、媒介管理和甄别能力加强,媒介素养的提升呈现出“自发”态势四)5G时代的媒介素养:修养(culture)如果说4G时代的受众媒介素养尚属“自发”的行为,5G时代的受众媒介素养则会显现出“自为”的态势因为5G技术将是像电力技术一样的通用技术,而且由于5G采用“微基站”模式,“泛在”感会更强,永远“”“在场”的无缝连接使得我们迅速进入了以用户为主的公共传播时代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物物可作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将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教养和修养(culture),用户通过“参与”媒介来实现理性公民的目标四、5G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一)“三位一体”模式5G时代的媒介素养蕴含技术素养、符号素养与情感素养于一体。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低延时的5G技术一起催生了革命性的聚合效应,受众的用户体验突破了瓶颈,更多的情感需求被数据发掘出来,人们对于语言、符号、机器的使用、理解和共生的能力都被纳入媒介素养的研究领域1.技术素养技术革新一直是通信演进的重要力量,媒介技术也一直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广泛认可传播技术对社会的再建构传播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必然带来更深层面的变革技术媒介素养作为当代人的基本素养,就好比读写能力(literacy)一样,成为必修课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年的“媒体和信息素养(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评估框架中所提到的那样,“每一个居民都需要和理解媒体和信息供应者的规则,以发挥他们在社会中的功能,了解更多来自虚拟世界的机会和威胁,学会管理资源⑤在PC时代,人类实现了数字化,通过PC机连接上互联网之后可以实现传播;在3G时代,人类实现了网络化,但在传播大容量视频的时候人们主要依赖Wi-Fi;在5G时代,人类将实现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的认知工具,跨越多屏不同媒介形式的整合传播生态得以建构,全息媒体变得可能,受众可以从微观与宏观、真实与虚拟、单模和多模等多个技术维度来强化传播效果。
2.符号素养“符号”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被认为是最小的意义单位纵观电信传播的融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