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坞作品语录1100字 辛夷坞作品语录 1、时间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能抚平一切,将心里好的或是坏的痕迹一刀刀刮去,只留下个面目模糊的疤痕2、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3、世事岂能两全,我们的一生中,得到的同时也总在失去,幸与不幸的区别只在于得失之间孰重孰轻4、连你自己都不相信可以拥有,所以注定得不到5、为什么我们总要到过了半生,总要等退无可退,才知道我们曾经亲手舍弃的东西,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遇不到了6、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7、在任何时候,她的心里都不忘给自己留一条救命的绳索,假如这条绳索救不了她的命,至少她还可以拿来上吊不管好的记忆,坏的记忆,忘不掉的话就干脆记得吧,就像你一直按着自己伤口,然后再松开,忽然就觉得没有那么痛了8、眼泪是无谓而徒劳的液体,流泪的人是愚蠢而可悲的。
9、看得见的伤口,迟早有一天会痊愈的10、碰到甚么样的的男的都不要紧,就怕遇到了传说中的洋葱王子,你想要看到他的心,只有一层一层地剥掉他的外衣,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让你流泪,最后才知道,原来洋葱根本就没有心11、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12、喜悦出于巧合,眼泪何必固执13、这个地球不会因为一个人彻底的伤了心而改变他的自然规律,明天的太阳依然升起,生活依旧继续14、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祈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15、世界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你觉得自己的心肝都被撕得血淋淋的,肠子都被铰断了其实别人一丁点都体会不到,别人看你表情恐怖,同情一会儿,接着该舒服还得舒服,该高兴还得高兴,因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是白费工夫,不怪别人冷血,怪自己没防备16、失去得多了,也就习惯了17、没有期待才是最安全的。
18、每天每夜,有人死于车祸、有人死于斗殴、有人死于肿瘤、有人死于病毒,可是从来没有人死于悲伤19、不懂承诺意义的人才会轻易许诺,真正重要承诺的人是会害怕誓言的20、和伤了手,伤了脚比,心痛就更一文不值了,连包扎都省了,谁看得见?第二篇:辛夷坞赏析 7900字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1],山中发红萼[2]涧户寂无人[3],纷纷开且落[4]注释[1]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3]涧户:涧口,山溪口[4]纷纷:他本作“丝丝”赏析一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特别是紧接《辛夷坞》之后的《漆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更为感伤了《世说新语》第二十八:“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王维暗用此事,表达其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首《辛夷坞》与《漆园》诗意互有联系,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赏析二这是王维著名的田园组诗《辋川集》的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木末芙蓉花,由《九歌·云中君》"搴芙蓉兮木末"句点化而来;木末,即树杪;芙蓉花,这里实指辛夷花,因芙蓉与辛夷花色相近,故借以代称,在裴迪的《辋川集》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两句可证这首诗浅近单纯,说的是: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得很,平淡得很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诗诗以言志,诗人的志哪里去了?诗以言情,作者的情何处可寻?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一首好诗,你看,辛夷花在树杪怒放,开得何等烂漫!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又是何等洒脱!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
无情有性,你能说,这仅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辛夷花么?王维笔下的辛夷花,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然而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自古以来,鲜花与诗人们的关系就特别密切它以美妙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诱人的芳香、摇曳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为它歌唱,为它倾倒人们赞美它,因为它象征着青春、生命和理想;人们又惋叹它,因为它的花期是那样的迅速短暂,很容易引起"好景不长,良辰难再"的联想因此,在我们诗的王国里,咏花诗的佳作特别多,也就不值得奇怪了《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歌唱的是少女的美貌和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行;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则抒发了美政理想的幻灭和不肯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花自漂零水自流",都是在希望的幻灭之中包含着对生命的无限深情,至于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不啻是对少女身世的深沉慨叹,倾诉着不幸,留恋着青春这些咏花诗尽管风姿各异,有的哀婉,有的热烈,有的悲愤,但是它们审美情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花它们无一不是人类现实社会的折射,无一不是充满着对人生的积极肯定和对理想的执着深情然而,这一切,在《辛夷坞》里却看不到。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本来该是何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呵!然而,在王维看来,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经泯灭了这样的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恬淡有如陶渊明,犹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神情溢于言表而王维则连这样的一丝悠然之情也找不到,淡漠、冷清、空灵、寂灭诗人的心境竟是这样的太上无情!其原因究竟何在?对此,胡应麟说得很有见地,他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入禅"二字,抓住了理解此诗的关键王维确实是经常对花习禅,以禅入诗的他的《积雨辋川庄作》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可以说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王维由于家庭的原因,早年奉佛,终身不疲他仰慕的是维摩诘居土,他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吸取并融通佛教的义理,对佛教各宗派持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与华严宗、净土宗,甚至密宗僧人都保持着联系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禅宗思想他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见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寂。
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大正藏》85册《神会语录》残卷,巴黎藏敦煌写本,胡适校写)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它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坛经·顿渐第八》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禅宗还特别强调要破除"法执"、"我执"说世界万有固属虚幻,说一切皆空,亦是妄见,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之义所以,他们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王维《能禅师碑并序》)把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真如"的外在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僧肇语)这种"真如"佛性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存在于每人的内心深处,不是语言所能传达、概念所能表现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有神秘的直觉--顿悟,才能真实地把握到它的存在。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将这种心境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辋川集》及其晚年的大多数作品中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不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辛夷坞》也是这样一个境界,只不过禅意更浓,显得更为空灵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毕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纷纷二字,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象辛夷花那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吗?"不生不灭,如来异名"(《楞伽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这"真如"不是别的,就是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
但是,一悟之后,王维竟分不清这"道"究竟是花的本性呢?还是自己心中本有的清静无染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