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化(二)基督教哲学 中世纪哲学是古希腊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桥梁 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中意识形态特征最明显的一部分 基督教哲学 = 基督教 + 古希腊哲学13世纪前:基督教神学 +新柏拉图主义13世纪后:基督教神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1、信仰与理性、神学与哲学之争 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早期教父对待希腊哲学、12世纪神学家对待辩证法、13世纪神学家对待亚里士多德主义,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中世纪对哲学的态度大致有三种:排斥哲学,利用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承认哲学是独立于神学的一门学科 理性辩护主义奥古斯丁(354430):“如果那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特别是柏拉图主义者说出一些确实为真、与我们的信仰相一致的话,我们不应害怕,而要把这些话从他们不正当的主人那里拿回来,为我们所用 安瑟尔谟(10331109):“信仰,然后理解”,“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 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的经院哲学 承认哲学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阿伯拉尔(10791142)认为,对一切权威著作“都要有充分的自由进行批判,而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 ,否则,一切研究的道路都要被阻塞。
“真理不会反对真理”,“理解而后信仰”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首次肯定哲学独立于神学 :一方面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一方面明确指出哲学与神学是不同的科学,它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共同的对象问题a:既然人凭自然禀赋的理性可以认识神学道理,那么天启和信仰还有什么用?问题b:既然启示能够拯救每个人,少数哲学家何苦要通过艰难而充满错误的理性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在中世纪,理性变成信仰的驯服工具,哲学成为神学的附庸它们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之内 上帝造出的人为什么会犯罪?世间为什么会有恶? 哲学后来被用来论证“一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的无聊问题 2、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真理来自理性之下,还是理性之中,抑或是理性之上?首先不可能是理性之下,因为在上者居于判断在下者的优越地位;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理将被理性所判断,而事实上真理是判断的标准其次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处于流动变化中,而真理则是确实不变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来源于变动不居的理性剩下的就只有来自理性之上结论:上帝是真理自身和人类真理的来源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大前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小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也实际存在。
结论:上帝实际存在 阿奎那的物理学证明与目的论证明I、II依据事物运动的动力因上帝是第一推动者 III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事物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但没有哪一时刻什么事物都不存在,也就是说,在任一时刻,总有一些事物必然存在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IV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它是其它事物完善性的原因 V依据自然的目的性,证明有一个拥有最高智慧的存在者在发挥指导作用 附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明大前提:上帝具有无限的完满性,小前提:人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结论: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There can be no infinite regress of causes. God is the ultimate cause. God is self-existent, nothing can afford existence to God, rather, they are dependent on God. Only the God is my creator (not myself, nor parents, nor some other causes). It is not in my power to conceive a God without existence, that is, a being supremely perfect 附帕斯卡的博弈论证明“把赌注下在上帝存在这一方面,让我们权衡得失两种情况:如果你赢了,你就赢得了一切;如果你输了,你没有任何损失。
God is, or He is not.” Reason can decide nothing. If you gain, you gain all; if you lose, you lose nothing. Wager, then, without hesitation that He is. 附休谟的批判第一,“上帝”的观念不能通过经验证明任何神迹的证据从来连可然性的地步也达不到,至于证明的地步,那更是达不到的第二,上帝存在也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因为“存在”问题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不能先天地证明一个事实问题第三,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也不可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提供了反证 附康德的批判康德指出,各种证明得出的结论应是“上帝是一个是者”(Seinbeing),而不应是“上帝存在”第一,关于某物是否存在的判断,需要经验的验证;但上帝既不能为理性所理解,又不能被经验所证实第二, “to be”只是一个系词,它并不必然表示存在(exist)海涅评价道,罗伯斯庇尔砍了路易十六的头,康德砍了上帝的头 附康德的伦理学证明康德砍了上帝的头,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康德又把上帝存在当成一条假定性、辅助性的道德公设。
因为在现世中,德性与幸福并不相称,有德性的人不一定得到幸福人们需要确信,他追求至善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如果他违背道德,将受到惩罚惟有如此,他的道德努力才有动力总之,康德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上帝不是现实的存在,但上帝的观念可以促动人们行善,故而是必要的康德试图把宗教理性化、道德化,他的思想秩序是: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附尼采的批判上帝死了!上帝唯一可以原谅的地方是,_ 3、共相问题 波菲利(233305)提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 12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共相是否具有实在性 唯名论已经越出经院哲学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