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269193213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7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文学中的理性与情感文学中的表意层面,可以分为历史内容层,审美意蕴层,哲学意味层,但三者又难以完全分开。 一、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与思想力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揭示被各种原因遮蔽的历史的真相;乔良的灵旗,黎汝清皖南事变湘江之战,活着2.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反映;进化论与循环论,救亡与启蒙,红楼梦红与黑3.对丑恶势力的揭露与批判;国画,官场现形记,谴责小说,4.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等待戈多,新现实主义,九三年,第22条军规,阿Q正传, 二、文学中的情感1.生活情感与艺术情感艺术情感是经过加工的形式化了的情感,可以经由艺术符号来进行传达,因此具有普遍性。2.艺术情感以负面表达为主。诗可以怨。

2、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众芳芜秽,美人迟暮(李璟的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羁旅愁思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三、情感与理性表现的方式一:主题1.中国文学的主题:惜时、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生死。(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 一惜时主题,1)及时行乐,人体认到生命有限而力求及时行乐。(诗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2) 乘时而动,实现实时用世的政治目的。(楚辞)得时勿怠,时不再来。3)盛极而衰,乐极生悲。欢乐及兮哀情多。乐极则哀至,至盈必有亏

3、,故曲终则叹发,燕罢则心焦也。4)得失随缘,追求永恒。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二相思主题,(1) 情人相思,汉魏六朝多游子思妇之叹(曹丕燕歌行),五代前多闺妇思边之苦,北宋多怀伎忆内(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南宋多遭乱怀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

4、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思念故人。宫怨,多为文人不得君王重用,借深宫怨妇浇心中块垒。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处主题即指出仕或退隐。三出处主题,(1) 以处为忧。如屈原贾谊杜甫韩愈。其社会责任感较浓,出示受挫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社会使命。(2) 以处寄狂。这类人大多个性较强且不像前种人老是寄望于当道,而是怀疑或不抱希望。如庄子阮籍嵇康激愤时的李白辛弃疾。(3)居处自乐。如陶渊明谢灵运欧阳修苏轼。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归园田居少无适俗

5、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张衡归田赋 王粲登楼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而优则仕。 怀古。四怀古主题以古鉴今咏史抒怀见古迹思古人今昔对比怀古对象多为春秋吴国三国六朝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 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6、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苍皇北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悲秋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春恨主题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摸鱼儿 更能消几

7、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游仙 游仙主题:一为脱离苦难现实。二暂时变更主客格局、解忧遣烦。三祈求生命永恒。 思乡。思乡主题:一征戍繇役。二求学求仕。三战乱流离。四迁徙移民。五经商远行。六文人失意 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8、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生死主题。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3. 典型主题例说:春 恨参看王立等著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第一章第二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四、情感与理性表达的主要方式二:意境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 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

9、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王国维论意境:宋元戏曲考:“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2)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3.意境的主要特征 (1)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

10、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形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末,我们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情景交融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在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11、。这类作品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也并不少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秋夜等均属这一类。 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而景物却历历如现。请看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中虽不见写景,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一曲忠烈凄怆的悲歌。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仿佛会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而这些历史

12、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思索,都会随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了整个空间。这也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作“情中见景”。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的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

13、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 用以上三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来,因为方法本身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关键是使用得恰到好处。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它在我国古典文论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的含意十分丰富

14、,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在结构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请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描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语言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