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269190100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大文学概论教案01文学是什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是否有些根本的、突出的特点是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理论家们一直在努力探讨解决这个问题,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也不难: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篇幅各有不同,而且大多数作品似乎与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文学作品的东西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与那些公认的文学作品的相同之处反倒不多。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它更像一部自传,与十四行诗很少有相似之处;而罗伯特?彭斯的一首诗“我的爱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则更像一首民谣,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很少有共同之处。提到文学,人们一般会想到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但若追问:文学=文

2、学作品?则需要认真考虑。一是没有作品诞生的艺术构思,是否也是一种文学活动?二是如果作者写完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没有人看,它还是文学作品吗?是否会被当作废纸?横向的差异性很大。纵向(历时性)来看,文学观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变迁。“如今我们称之为文学的是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著作,而文学的现代含义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书本知识”。(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镜与灯) 世界 作品读者 作者“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

3、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

4、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藉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作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为四类,其中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刘若愚的改造图:世界 读者 作者 作品有人认为,应该在四要素之外加上 媒介(语言)文化二、文学四要素概说1、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之一,即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由于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就成为艺术模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根据。世界,还可以用另外几个词,现实、生活、社会

5、、宇宙、自然2、作者文学活动不仅与生活有关,而且与作者有关。作者创作了作品,并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情。这样,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情感,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侧重于从作者方面研究文学,便出现了“表现说”文学观和艺术观。表现说侧重从作者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文学现象,弥补了再现说忽略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弱点,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和阐明。但近代西方兴起的表现说,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它强调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并认为人的情感以及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是与现实无关的,这显然是错误和片面的。因为事实上,人的

6、任何情感都是由种种物理的、心理的、环境的和传统因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是现实与外部现实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3、作品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是艺术世界),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与作者的实际情感有别(是艺术情感),因而,作品便具有了独立价值。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作品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它是作者的艺术创造、能超越现实事物的本真状态,包含着更为普遍的、深刻的意蕴,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作品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客观独立性,成为“第二自然”。于是,便有人侧重于从作品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

7、英美新批评派 法国结构主义 4、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它还包括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个阐述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形象地再创造的活动,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出现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它将文学接受活动当成文学研究的焦点。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前者从文学史方法论提出接受理论,后者则更多从读者的接受心理提出问题。姚斯将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将读者提升到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首先,文学的目的是为读者,“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离开读者,就没有文学;其次,读者的接受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从更高的历史学层次来看,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生命力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语言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