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269187908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中异化法及归化法的正确认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前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2、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到

3、达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外乡主流价值观,保存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原文的异域性,成心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在译文中保存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容。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外乡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

4、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搅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根本精神和语义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承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核的文化本质深处2。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展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

5、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方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到达与原文一样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以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为例,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英语中的rabbit 或hare 被归化处理为鼠,因为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中

6、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说不上与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展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 在比方例子: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译文:在,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表达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承受。还有另外的例子如: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7、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上句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构造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适宜: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更多的例子有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lot. 应译为:你多久来这

8、吃一次啊,大卫?我经常来这吃。如果把 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就不通顺了。 A: All his geese are swans. B: John is really such a person.应译为:他老是言过其实么?约翰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那听上去就会莫名其妙了。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家丑不可外扬。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

9、False friends are worse than bitter enemies.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一样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些成分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能使翻译出的成品成为既忠实又流畅的再创作作品。 意译就是译文与原文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比方petitive products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译为拳头产品就更为传神,并且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所接纳。归化指遵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而异化指在翻译方

10、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上个世纪的文学翻译中:归化为主调。19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初始阶段,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180 多种。在林纾、伍光健、曼殊等人的带动下,20 世纪头十年掀起了一股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但晚清的文学翻译并未实行这三字标准。当时,小说被选作改进社会的工具,并非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或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低世、醒世的社会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

11、的社会及文化趋势。为了博得读者的喜爱,译者大多采取译述法,常常出现夹译夹作、改写改译的现象。以林纾为例,他的译文不能说一点异化成分也没有,比方他把honey moon译成蜜月,就是典型的异化译例,但他更多的是采取归化译法,如他描写福尔摩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笑谈;而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体的古文,则被胡适责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因此,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引进少量外来词之外,根本上谈不到异化翻译。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假设、茅盾等人的带动下,不少作家、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到达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从翻译的策略来

12、看,这次运动带来了两个可喜的变化:其一,彻底废除文言文,无论写作还是翻译,一律通用白话文,大大推动了国语标准化、统一化的进程;其二,翻译界出现了欧化主,借鉴吸收西洋的语言长处,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3。在提倡欧化译法中,鲁迅同样发挥了旗手作用。早在 1 9 18 年,他在写给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福康,1 992 : 176 ) 4 1925 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

13、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1934 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固有的白话不够用,便只得采些外国的句法。1 9 35 年,鲁迅又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清调。鲁迅的这些见解具有很大的超前性,按说在当时实行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无可否认,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也产生了不少负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因此,从 30 年代后期起,中国译坛在翻译策略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响,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二、异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 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异化的定义是这样的

14、,偏离外乡主流价值观,保存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使得读者向作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力争采取相应于源语的表达方式,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读者对语言总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译文中欣赏到新颖生动的语言,腻烦词滥调,不甘平淡无味,较好的异化翻译从*种意义上能够满足读者这种对新鲜,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

15、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承受,即约定俗成,即参加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到异国风情,欣赏到异国文化特色。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法。请看下面的译例:Consequently Mr. 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 C. Dickens: David Copperfiled, Ch.12)结果米考伯先生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和我的混合起

16、来了。P异化译法绝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这句译文恰恰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特别是吧mingle直译为混合,真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谁也搞不清楚这几个人的眼泪是如何混合的。其实,说谁与谁mingle their tears, 只不过是一起哭的意思,并非真指眼泪混合在一起。因此,相比之下,谷假设的译文较为妥当: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了起来。再如:Mr. Bennet was among the earliest of those who waited on Mr. Bingley. He had always intended to visit him, though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