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69185994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水诗句:空山不见人热门诗词推举:(行旅诗) | (自由诗) | (爱国诗) | (叙事诗) | (近体诗) | (藏头诗) | (山水诗)鹿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殊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地却有区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净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安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犹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

2、的意蕴详细化了。假如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拟寻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地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状况下,安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错,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特别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间或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好像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临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期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地;而且由于刚刚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

3、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原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安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根据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当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会,就会感到,无论就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

4、的剧烈比照,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殊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假如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局部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静美和壮丽,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气;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芳香、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颜色,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鹿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出名,特别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