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69182266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亲子训练:家庭训练不容无视这些问题 马上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国际竞争更加剧烈的时代,需要具有迎接竞争挑战良好素养的劳动者和科技人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也需要能够“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的优秀接班人。今日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将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走向社会,成为祖国的建立者,担起四化建立的重任。然而,近年来,我们却时常从报端屡屡看到中学生离家出走、心态失常、轻生等不适应社会行为的发生。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日,在社会更加提倡“敬重学问,敬重人才”的环境下,在许很多多的父母对子女百般疼爱、百般呵护、寄予厚望的企盼中,为什么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

2、行为如此严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在于家庭训练无视了学生耐挫折力量的培育,对正在成长的个体过度的爱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认为,发生学生自杀、出走大事的重要缘由,在于家长对孩子爱护过度,关怀过度。所以与其训练学生,不如训练家长,由于家庭训练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大。他一再强调:教孩子弹琴、背诗、做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育孩子具有安康的心理,良好的共性,让孩子成为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这才是一个安康的人。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所重点中学进展的一次问卷调查说明:在“你的弱点是什么”一题中,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毅力,不能自我调适感情,经不起挫折。”团中心学校部对全国近1

3、0个省市的2万多名学生进展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在与以上同样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17.5%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今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与会的校长们也提出必需加强对中学生进展耐挫折训练的问题。挫折训练,是针对青少年适应力量差,耐挫折力量低的现象而创设肯定的挫折情境,让他们受到困难困苦的磨练,受点挫折乃至失败,从而培育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及不怕吃苦,奋勉进取的精神。由此可见,要使我们的孩子不仅把握现代科学文化学问,而且拥有安康的心理,以适应剧烈竞争的社会,培育孩子安康的心理素养,开展挫折训练,已是摆在家庭训练者面前不容无视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家

4、庭训练的误区入手,探寻导致青少年受挫的缘由,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建议。 一、青少年受挫的表现及缘由 (一)过高期望与学业竞争受挫 历史留给父母的终生圆满和现实竞争的原因,使得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于是,尚在“呀呀”学语的孩子就背负起了成才的重任。很多家长不从孩子智能、体能、年龄特征等实际力量动身,而盲目追求、任意拔高期望目标,孩子除完成学校的功课外,还必需完成家长自己规定的课外练习,强迫孩子参与各种兴趣小组、辅导班、特长班、奥林匹克学校等,不辞辛苦的陪读陪练,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庭教师,盼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有的家长因孩子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对孩子贬斥、挖苦挖苦或实施棍棒

5、,使孩子的人格受到损害。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强大的思想压力,使得孩子精神非常紧急,生怕落后,一旦考试成绩不好或下降,就忧心忡忡,而父母的绝望和责难更助长了孩子的挫折感,感到与父母的期望无望,即而心情低落,视学习为畏途,寻求躲避和解脱的方法。一位中学生因一次考试在班上排名第七,没有进入自己所盼望的前三名就跳楼自杀,结果造成终身残废,不少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下降或不及格,回家后便嚎啕大哭,产生恐慌或焦虑感,疑心自己的智力、力量,感到自卑和绝望,进而对提高学习成绩丢失信念。 (二)过度关怀、过度爱护与生活自理力量低下 生活自理力量是学生进展中必需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切力量的根底。而我们很多

6、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过去的困难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为了让孩子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和特长训练,把爱无限地倾洒在孩子身上,他们对日常生活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孩子连自己的红领巾、小手绢也不曾洗过,甚至还有爷爷奶奶、父母去学校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殊不知,正是这种关怀和爱护,使得这些柔嫩的孩子在独立生活时表现得极端的低能。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位来自川北仪陇县的新生自杀的消息,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这位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从小除了学习外的一切大小事均由父母包办,且养成好强好胜的孤僻性格,考入大学后,不知衣服该怎么洗,又怕同学称赞,因而写下遗书从高高的

7、学生楼上跳了下去。北京另一所高校也有两名新生因不适应独立生活而要求退学。是这些孩子天生就如此低能吗?正是父母的过度关怀和爱护,把这些成长中的个体推向了生活低能的边缘。据北京市家教会在某小学一年级一个班的调查说明: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17人,家长给洗手绢的29人,家长给洗脚的23人,家长给穿衣服的26人,家长不陪读就不做作业的21人,不会做作业由家长代替做的17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放学时蜂拥而至的为孩子背书包、拎水壶接送回家的家长队伍。正是这种保姆式的训练,弱化了这些“小皇帝”、“小太阳”们的生存意识,剥夺了孩子布满自信大胆尝试的时机以及熬炼孩子勇于克制困难的顽强

8、意志的时机。孩子离开父母或长大以后,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形成社会适应性障碍,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三)过度限制与人际关系不适 训练家们认为,21世纪训练应以学会关怀为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国家和民族等等,人类不仅存在着竞争,而且更应促进合作。因此我们的孩子应具备合作、共享、谦让、怜悯、助人、宽容等社会行为,而这些行为很大程度是在幼时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感知和进展的。现代家庭的居住形式,多进入了高层化单元式的住宅,是较封闭的独立小环境,孩子除学校的紧急学习和活动外,回到家很少有时机同外界、同伴交往。为了防止社会不安康因素对孩子的侵蚀,避开担心全因

9、素的发生及保持孩子衣物的干净,很多父母把孩子关在家里看书,学习,弹琴,绘画,故而使孩子缺少与外界勾通与同龄伙伴交往获得社会生活阅历的时机,使他们难以了解别人的情感、需要和行为特点,人际交往力量、社会适应力量得不到熬炼,简单形成孤僻、软弱、冷漠、不合群、性情烦躁、好发脾气的性格,同学之间不但不能在学习、交往中相互关怀,相互帮忙,相互鼓舞,相互合作,而是遇到人际关系不如意后,便心情陷入低谷。如有的学生自认为在班里学习成绩好,理应受到同学们的敬重和爱戴,偶遇同学的玩笑、轻视、嘲讽,便感到极端委屈和羞辱,闷闷不乐,哭泣,发怒,感到班集体没有暖和,现在世道炎凉,从而产生狭隘、抑郁、对立、仇视、悲观厌世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