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2.63KB
约8页
文档ID:269016650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_第1页
1/8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关键词]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摘 要] 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座、此次发掘对研究北京南部地区汉代窑址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南部,东邻南苑路,西邻京开高速公路,南邻南五环路,北邻南四环路东北距南苑镇约2公里(图一)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了配合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l地块基本建设,对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l地块工程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古代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7座(图二)现将此次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窑址形制此次发掘共清理窑址7座,均为半地穴式根据形制及遗物判断,均为汉代窑址根据建筑形制的不同,分为两型I型 3座(Y1、Y2、Y6)Y1 位于发掘区西南部,东邻Y4,北邻Y7,方向285°,开口于③层下该窑址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残长5.7米。

窑室顶部已破坏(图三)操作间 位于窑室的西部,与火门相接操作间部分被国防电缆所压,未作清理窑门 位于操作间东部,火膛的西部,与火膛相接,呈圆角方形,拱顶,内填灰褐色淤土,土中包含有少量红烧土块,两壁烧结程度高,壁面致密窑室 平面略呈马蹄形,由火膛和窑床组成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火膛呈喇叭状,东部与窑床相连,西部与窑门相接两壁内弧,进深1.1米,口端宽0.7米,后端宽1.7米后端顶部坍塌底部平整,白灰色硬面,其上部向内微收呈弧顶状,周壁烧结程度较高,呈青灰色烧结面内填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包含有大量红烧土块,迹象表明其为顶部坍塌所致火膛底部低于火门0.3米,其上部有草木灰堆积窑床位于火膛的东部,烟道的西部,东西长2.3米,前端宽1.7米,后端宽2.1米,顶部坍塌窑床平面高出火膛平面0.5米,且与火膛相接处有一道用青砖横向单排修砌的阻火墙在其后壁下有三个火道口依次规整排列,呈三角形窑壁与窑床由于长期烧烤形成较为致密的青烧壁,呈青灰色窑床上堆积有大量红烧土,应为顶部坍塌所致烟道 位于窑室的东部,共有三个排列规整的烟道,自上而下依次规整修建于窑室壁后方,呈长方形,周边有厚度不一的红烧土层。

窑内堆积主要为红烧土及少量陶器残片、瓦片II型 4座(Y3、Y4、Y5、Y7)Y4 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南邻Y3,北邻Y5,方向100°,开口于③层下该窑址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总长7.6米窑室顶部已破坏(图四)操作间 位于窑室的东部,与火门相接,平面略呈长方形,口大底小,东西呈斜坡而下,南北壁面向下渐收,呈溜坡状东西长3.3米,南北宽1.8—2.2米壁面自上而下向内斜收,呈坡状,壁面粗糙内填五花土、扰土及残砖块等窑门 位于操作间西部,火膛的东部,与火膛相接,平面呈拱顶洞状,壁斜向上渐成弧状拱顶,直壁不明显,内有一道南北向砖封门,仅存一层,单排横砌窑室 平面略呈马蹄形,由火膛和窑床组成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火膛呈喇叭状,西部与窑床相连,东部与窑门相接进深约1.4米窑门向里斜下为落灰槽,底部残留草木灰火膛内为扰土填实,包含少量残砖块、青烧壁残块及红烧土残块等窑床位于火膛的西部,烟道的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2米,南北宽约2.7米,南北直壁外为青烧结面西壁上部均坍塌破坏壁外则因长期烧烤而形成薄厚不一的红烧土层底部为窑床,床面平坦,南北与直壁相连,窑室顶部无存,窑内填土略松,含大量烧结块及残砖块等。

烟道 位于窑室的西部,共有三[来自www.lw5U.com]个排列规整的烟道槽,分别位于窑室西壁外,大小形制均同,出口端基本完好,平面呈正方形窑内堆积主要为烧结块及残砖块等Y7 位于发掘区西北部,东邻Y6,南邻Ⅵ,方向100开口于③层下该窑址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总长6.9米窑室顶部已破坏(图五)操作间 位于窑室的东部,与火门相接,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2.9米,南北宽1—2.3米壁面自上而下向内斜收,呈坡状,粗糙坑底部不规整,略呈坡状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含红烧土块及残砖窑门 位于操作间西部,火膛的东部,与火膛相接,平面呈圆角方形壁面烧结致密,底部有燃烧后遗留的草木灰迹,呈黑灰色窑门底部呈30°的夹角斜向进人火膛,其修砌方法是为了便于清理火膛窑室 平面略呈马蹄形,由火膛和窑床组成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火膛形状为月牙形,西部与窑床相连,东部与窑门相接两壁内弧,宽1~3.1米,进深1.2米,顶部坍塌,其底部平整,白灰色硬面,并低于火门0.2米,低于窑床0.5米,底部有一层草木灰堆积由于长期烧烤,壁面形成致密的青烧壁层内含大量顶部坍塌的红烧土块及青烧壁残块,在火膛西北角处有一烧结成团的砖块,烧结程度较高,不易分离。

窑床位于火膛的西部,烟道的东部,南北长2.8-3.1米,东西宽2.5米壁面规整,直壁,两侧窑壁上部被破坏窑壁与窑床由于长期烧烤形成致密的青烧壁层,呈青灰色烟道 位于窑室的西部,共有三个排列规整的烟道槽,附于窑室后壁之上,底部有烟灰的痕迹槽外有厚度不一的红烧土层窑内堆积主要为红烧土,在窑床上清理出绳纹板瓦及残砖块二、出土遗物主要有筒瓦、板瓦、绳纹砖、陶器残片等遗物筒瓦 残片泥质灰陶体薄,背面饰绳纹,沿外卷,沿面较短,内表面饰布纹标本Y1:1,灰陶,残长14厘米,残宽9.3厘米,厚1厘米(图六,1)板瓦 残片泥质灰陶外表面饰绳纹,绳纹纵向,粗细略有不同,内壁素面标本Y7:1,灰陶,残长14.1厘米,残宽12厘米,厚0.7厘米(图六,2)绳纹砖 泥质灰陶长方形,一面光素,一面饰有绳纹标本Y4:1,长28.3厘米,宽13.7厘米,厚5.6厘米(图六,3)三、结 语此次发掘的窑址面积虽然不大,但发现的许多遗迹和遗物颇具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处窑址为半地下式倒焰窑其形状结构源于战国时期馒头形倒焰窑,窑床呈长方形,出现三个排烟道,其年代明显偏晚,已具有汉代窑址的特征窑壁上部内收,火膛低于窑床,窑顶已破坏无存,难以看出其全貌。

但从该窑址的平面结构观察,类似于西安北郊汉代窑、四川武胜匡家坝汉代窑、新乡北站区前郭柳村汉代窑、贵州沿河洪渡汉代窑址、汉长安城1号窑址圈、汉长安城23-27号窑址、老河口市柴店岗砖厂汉代窑址、山西夏县师冯汉代窑址以及北京地区发现的多处汉代窑址从窑内出土的遗物分析,残砖、板瓦、筒瓦的形制、花纹,均与北京其它汉代遗址、墓葬及窑址出土的遗物相同因此,我们初步认为该窑址的烧造年代应为汉代该处窑址窑内上部填满红烧土块及窑壁残块,并被压在近代地层之下由此可以推测,原窑壁应高于现存高度根据窑壁上部逐渐内收的现象分析,该窑顶应为弧形结构根据窑内所出砖瓦以及窑址四周地层堆积中的遗物分析,这批窑址主要以烧制砖瓦为主[来自wwW.lW5u.coM],也兼烧一些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属于民营私窑窑内及火膛发现的木炭渣及草木灰,为我们了解当时窑址使用的燃料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南苑汉代窑址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制陶工艺有着重要作用,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的窑址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发掘:刘乃涛、刘风亮、董育纲执笔:刘乃涛、刘风亮、董育纲[责任编辑:张金栋]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