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 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看不见水汽,也看不见大气运动,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钓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象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高层大气层不稳定,如果云层继续降低、增厚,说明本地区已处于低压槽前,很快会下雨或刮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高压气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亮一亮,下一丈等谚语类同。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睛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持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在暖季的早晨,如天边出现了堡状云,表示这个高度上的潮湿气层已经很不稳定,到了午间,低层对流一旦发展,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积雨云而发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的谚语 另外,有天气预兆的云在演变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季节性和地方性当天空中的云按照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这样的次序从远处连续移来,而且逐渐由少变多,由高变低,由薄变厚时,就预兆很快会有阴雨天气到来;相反,如果云由低变高、由厚变薄、由成层而崩裂为零散状的云时,就不会有阴雨天气。
在暖季早晨,天空如出现底平、顶凸、孤立的云块(淡积云),或移动较快的白色碎云(碎积云),表明中低空气层比较稳定,天气睛好 此外,云的颜色也可预兆一定的天气,如冰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色乱绞的云丝,云边呈土黄色黑色是阳光透不过云体所造成的;白色是云体对阳光无选择散射或反射的结果;红黄色是云中某些云滴(直径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之间)对阳光进行选择散射的现象有时雨云也呈现淡黄色,但云色均匀,不乱翻腾还有不少谚语是从云色和云形来预兆要下冰雹的例如,内蒙古有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等谚语,山西有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黑云黄云土红云,反来复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等谚语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一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蛋等说法,这些都说明当空气对流强盛,云块发展迅猛,象浓烟一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时,就容易下冰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1、知识能力目标: ⑴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⑵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⑶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⑵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峰峦一霎那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预兆) 轻巧优美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征兆) 崩裂而倒塌崩塌) 3、默读课文,思考: ⑴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⑵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⑵语言训练 ⑶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编写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所以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