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8549164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戏曲艺术欣赏讲稿一9500字 戏曲艺术欣赏选修课讲稿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优美的旋律和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饱含乡土气息的品性,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爱憎分明的形象,委婉曲折清丽的戏曲唱腔,演员的台步招式,戏曲着装的民族意蕴,色彩丰富,构图独特的脸谱造型等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很多戏曲都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对于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独特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优秀戏曲存在一些误解。有人认为,传统戏曲是旧时代的产物,已经跟不上21世纪快节奏发展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学习戏曲是成年人的专利,不适合青少年。凡此种种,似乎都成了戏曲远离青少年的理

2、由。戏曲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产物。戏曲中不少小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更容易为一定地域人们喜闻乐见。一、中国戏曲史概说1、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图13、图14、图15、图16)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

3、“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2、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图17)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3、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

4、期元杂剧(图18)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4、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图19、图20)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5、 明

5、代四大声腔(图21、图22)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6、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图23、图24)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7、 徽班进京(图25、

6、图26)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撍南矓、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8、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图27、图28、图29)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9、 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图30)京剧形成后不

7、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图31、图32)20世纪初撔挛幕硕瘮所带来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

8、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图33、图34、图35)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xx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图36、图37、图38)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

9、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13、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图39)19xx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其题词摪倩敕牛瞥鲁鲂聰,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4、京剧现代戏汇演举行(图40、图41、图42)19xx年,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六号门、红嫂等。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

10、示。15、戏剧梅花奖设立(图43、图44)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19xx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16、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图45、图46)19xx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17、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图47、图48)19xx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此次京剧节也推出一批优秀的京剧新创剧目,如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

11、,是众多剧目中的佼佼者。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图49、图50、图51)19xx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等),以此繁荣全国的戏剧创作。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戏曲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梦霸王等。二、中国戏曲的特点1 、始于离者,终于和(图1、图2、图3)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

12、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图4、图5、图6)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图7、图8、图9)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

13、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图10、图11、图12)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三、中国戏曲表演物征(一)、行当1 1、 生行(图161、图162、图163、图164)生行,指戏曲剧目中

14、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图165)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图166)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图167)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图1682、旦行,旦行,指戏曲

15、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图169、图170)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图171、图172)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图173、图174)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图175、图176)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图177、图178)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图179、图180)3、净行, 净行,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副净、武净和毛净之分。正净:也称“大面”、“铜锤”或“黑头”,所表现的人物多为举止稳重者,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二进宫中的徐延昭等。(图181、图182)副净:也称“二面”或“架子花”,多表现性格豪爽者,如张飞、李逵等,或奸邪佞幸者,如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